(上接第一版)
张艳斌来到电脑前,与工作人员史艳伟一起,轻点鼠标,室外的大棚风帘缓缓地自动卷了起来。
“大棚风帘、棉被卷起铺开等日常运作,都不用工人,‘棚掌柜’一键解决。”史艳伟说。“棚掌柜”能实时监测棚内空气质量,还能分析果蔬品类土壤基质,遇到极端天气及时预警,真正实现了统一综合管理。
特尔农业产业园是萒营村、张善庄村、李宋楼村等白集镇12个村联村共建,占地235亩,有温室大棚15栋,园区建立“农业+科技+休闲”的方式,生产高品质无公害蔬菜、水果。
“我们的番茄、豆角、茄子、西瓜等蔬果,直接对接沈丘超市和社区,品质高、价格好,供不应求!”史艳伟说。特尔农业产业园年效益达300多万元,每逢周末和节假日,附近不少人前来体验农事采摘游。
史艳伟是纸店镇人,在这里主要从事大棚维修。说起工资,史艳伟说:“每月3000元底薪加提成!园区工人最少的也1000多元。”
分拣车间、大棚管理都要雇人。“用工高峰期吸引100多名村民家门口就业。”史艳伟说。
“白集有种菜的传统,特别是疫情防控期间,蔬菜短缺,白集平价蔬菜直供沈丘,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叫响了白集蔬菜品牌。”张艳斌说,“今年,我们将继续扩大高效农业投资规模,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建成沈丘最大的蔬果生产、储运基地,打造蔬菜小镇!”
老蔡河、西蔡河、兀术沟、沙北干渠等淮河干支流纵横,成就了白集镇水系发达、地下水资源丰富,仅坑塘面积就多达5600余亩。白集镇的水文章以白庄村、刘楼村为起点。
6月25日,白庄池塘边,湖水清澈碧绿,波光粼粼的月亮湾、太阳岛,与岸上的白墙民居,构成一幅乡村湖景图。站在湖边,满是浓郁的乡愁。
“几个月前,白庄还不是这样!”白庄村党支部书记李怀胜说,“以前白庄破旧得很,道路坑坑洼洼,坑塘荒草芜坡,一片沼泽地。”
坑塘治理好了,岸上种杜仲,路边栽花草,湖上建凉亭,路上装太阳能路灯,墙上画宣传画;对芦苇荡、废弃水塔,则保持乡土原味……白庄灵动起来了,美起来了。
像这样的村庄白集镇还有很多。白集镇争取各类涉农产业项目17个资金8650万元,短短8个月,沈郸快速路两旁栽植杜仲、国槐、白蜡、银杏等树木5万多棵,沿线的刘楼、白集、白庄、河滩、李宋楼、张善庄等15个村庄村容村貌大幅提升,连点成线,串线成面,乡村游环线渐成气候。
白集的“白”字其实是“百”,取名于“百善之集市”。行走湖边,张艳斌指着一条条胡同脱口而出:“崇德胡同、崇学胡同、崇俭胡同、崇廉胡同,向真胡同、向善胡同、向美胡同……一共17条胡同。”
“临水观之水因善下方成海,近亭悟之亭不争高总过人。”走近若水亭,张艳斌饶有兴致地聊起了水文化,“上善若水,水堪为万物之师。水有哺育万物、负重载物的化育之德,水有趋下低流、静水流深的谦逊之德,水有胸襟博大、随遇而安的从善之德……”
这些胡同名和对联,是张艳斌创作。张艳斌的想法是,用“善文化”“水文化”,赋能白集乡村游。白集村建起了百善文化广场,刘楼村建起了水文化广场,集水文化长廊、咏水诗词歌赋、水文化研学基地于一体的水景观广场即将建成。
贯穿白集镇全域的一条水利大动脉老蔡河,由西至东途经大许、李楼、耿庄、新村,一直到胡桥村,几十年来未治理,河道堵塞、水流不畅,每逢降雨季节,就会造成内涝,带来严重的自然灾害。
今年2月,白集镇启动了水系连通水美乡村工程,对流域内长达35公里的老蔡河进行了清淤疏通治理,这项顺民心得民意的工程,得到全镇干部群众的一致点赞。“河道治理好,打通村内田间水系,老百姓丰产丰收就又多了一份保障!”张艳斌说。
“清水绕城郭,把白集打造成沈丘的‘后花园’,高标准筹备办好沈丘县首届乡村旅游文化节,让沈丘人、周边的人都愿意来白集休闲游玩!”张艳斌说,“发展乡村旅游,写好人居环境整治的‘下半篇文章’,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也就有了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