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做一粒乡村振兴的种子怀揣技术返乡创业守在家门口把钱赚养羊种粮奔小康带领乡亲挣稳当钱
第07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498期:第07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2-07-12

做一粒乡村振兴的种子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她,要做一粒“种子”,在乡村振兴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她,要做一粒“种子”,富裕千万家,把服务农业、服务农民作为终生事业,毕生追求。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杨青通讯员谷志方

7月9日,在扶沟县曹里乡樊家村,种植户樊建国看着生长旺盛的“酸甜果”小番茄,脸上满是笑容:“俺种植的番茄新品种,产量高、品质好,亩均增收2万多元,真是太感谢刘小云的技术指导和帮助了。”

今年40多岁的樊建国,去年接手了三个蔬菜大棚。起初由于不懂技术,蔬菜一有问题,他都束手无策。河南农业大学扶沟蔬菜研究院的刘小云,在一次下乡走访时了解到樊建国的技术需求,就把他列为自己的重点支持对象。一年下来,刘小云手把手地技术指导、传授经验,樊建国也靠自身的勤奋鼓起了腰包。

2013年7月,从河南农业大学毕业后的刘小云,来到河南豫艺种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进行蔬菜的培育、推广工作。2016年3月,由于成绩突出,公司派她到河南农业大学扶沟蔬菜研究院进行新品种培育和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九年来,刘小云先后参与了“酸甜果”“青春之歌”“粉都53”等10多个番茄新品种的培育、推广,培育16个番茄新品种,推广种植面积10万亩,亩均产值达到2.5万元。去年,刘小云被评为扶沟县蔬菜种植“技能高手”,当选为扶沟县政协委员。

这九年,不管酷暑还是寒冬,刘小云和她的团队一起,起早贪黑,在大棚内、在大田里,记录着每个品种的植株长势、抗病性和果实产量、口感等,最终通过对比各项性状指标,选育出适合栽培和推广的品种。

2019年春节前夕,扶沟县城郊的一位农户,打电话给刘小云,说育的苗发蔫,让她去看看。刘小云接到电话后,二话没说,带上另一名留守的技术员,给这位农户解决了问题;吕潭镇的一名种植户,种植的4亩西蓝花长势较弱,刘小云和同事取了土样进行检测,并教他为蔬菜补充微量元素,一星期后西蓝花开始正常生长。

去年7月,发生洪灾,刘小云向扶沟蔬菜研究院提出了“为灾后群众提前育苗”的建议,她和同事们冒着高温,昼夜奋战在育苗一线,5天时间育苗100万株,为灾后恢复生产提供了种苗支持。同时,她撰写了灾后蔬菜种植技术,印了1万本小册子,免费发放给菜农,保证了灾后重建的技术支持。

把家安在扶沟,把根扎在农村。

刘小云给自己定下目标:就是培育出品质好、大家喜欢吃的番茄品种。为了更好地服务蔬菜种植户,刘小云把技术无偿奉献给群众。她还和当地农户有个约定:每星期要有两天走进农民的大棚,向农民传授知识。

作为农村长大的孩子,刘小云懂得知识改变命运和产业脱贫的重要性。为助力乡村振兴,提高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每次下乡入村,她都会格外关照低收入家庭,随时为他们提供技术支持,并为他们减免购买种子、种苗的费用。九年间,刘小云不知多少次深夜接到种植户的电话,有咨询种苗的、有寻求技术的,她都耐心解答。

目前,扶沟县正在建设“中原菜都”,刘小云把培育的番茄新品种、集成的新技术、使用的新设备,一一展示出来,供农民朋友参观学习,接待来自各地的参观者达2万余人次。

刘小云和她的团队选育的“酸甜果”“粉都53”,在全国都有种植;她的智能化温室生产的“酸甜果”“粉都53”,通过特快专递,端上了各地人的餐桌。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刘小云把科学技术从书本上带到实践中,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忠实地履行着农业科技传播者、新时代乡村振兴生力军的角色。“能够为农民服务,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快乐,我也希望自己可以作为一粒‘种子’,在乡村振兴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刘小云心中充满希望。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