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构建乡村治理新模式以乡村善治助推乡村振兴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504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2-07-20

党建引领四治融合三源共治三化支撑

济源构建乡村治理新模式以乡村善治助推乡村振兴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宋新阁李鑫

济源地处河南西北部,北依太行,西踞王屋,是愚公故里、济水之源。

济源是河南省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市,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称号,是国家发改委支持建设的全国首个全域产城融合示范区。面积1931平方公里,人口73.3万,辖两个省级产业集聚(开发)区、16个镇(街道)、525个村(居),其中农村常住人口23.66万人,占比达32.53%。2022年第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61.3元,同比增长6.7%。

济源历来高度重视乡村善治工作,提出以“愚公精神”“叩石垦壤”,坚决答好乡村治理的“移山新篇”。

自2019年被确定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市以来,坚持把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作为主攻方向,把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作为根本目的,探索形成了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数治“四治”融合、警源诉源访源“三源”治理、信息化网格化精细化“三化”支撑的乡村治理模式,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明显完善提升。“道德积分储蓄站”工作法被评为全国典型案例之一;《实施三清单一流程规范村级权力运行》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名单;成功创建国家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和国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构建起“一张网、一个家、一朵云”的政务公开模式;2021年,在山东省荣成市召开的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研讨会上,济源作了经验交流。

1

突出党建引领叫响党建服务品牌

通过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探索设置功能性党小组、构建党员先锋指数考评管理机制、实施党群连心工程等,将党建引领融入乡村治理各个领域。

筑牢战斗堡垒。深入实施强基固本工程,持续开展农村党建“三领三创”行动,全面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分6个领域制定党支部建设标准,改扩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34个,培育了“天坛夜话”“金牌店小二”等一批党建特色品牌。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组织各镇(街道)每年对重点难点村情况进行分析研判,“一村一策”建立台账,采取“五个一”措施进行整顿,2021年以来,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13个。目前,正在推进“五星”支部创建,不断巩固提升农村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选派225名机关优秀干部任驻村第一书记,推动抓支部带支书、促发展强治理。深化党员先锋指数考评管理,通过教育引导村(社区)党员“干好本职事、完成组织事、做好身边事、管好家庭事、参与公益事”,把党员作用发挥情况与先锋指数分值紧密结合,实现了考核模式由印象评价向科学评价的转换,推动党员干部在疫情防控、防汛救灾等关键时刻站出来、打头阵、当先锋。实施万名党员教育培训计划,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118期,不断提升党员的能力素质。

探索设置功能性党小组。根据党员年龄、分布、兴趣和个人意愿,探索建立政策宣传、产业发展、环境整治、文明创建、矛盾调解、民主监督等功能性党小组916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花石村将全村29名党员组成滑雪场项目党小组、水上乐园项目党小组、梅花园项目党小组、音乐漂流项目党小组,将党小组建在产业链上。

深入开展党群连心工程。按照“居住相邻、自愿双向、能力互补”的原则,以党员联户、主动服务为主要形式,建立党员个人“责任区”,实现了党员联户全覆盖;重点围绕宣传党的政策、办实事解难题、排查化解矛盾隐患、攻坚克难推动发展等重点,开展月联月访活动,全方位掌握群众反映的个人诉求、人居环境、基层治理、营商环境、基础民生、乡村振兴等急难愁盼问题,实现了服务为民全方位;同时建立健全信息收集、研判分拣、问题确认、吹哨响应等8项机制,实现了全流程闭环管理,形成了“一网全覆盖、党员走在前、组织做后盾、群众来评判”的连心模式,叫响了“有困难找党员”党建服务品牌。截至2021年年底,协调解决问题清单6000余项,化解矛盾纠纷2100余起,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

深化“四治”融合相互补进共同发力

2

坚持以自治增添活力,以法治定分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以数治提升效能,逐步实现自治、法治、德治、数治“四治”深度融合。

(一)以自治增添活力

完善组织体系。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组织纽带作用,作为全国首批29个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全市525个村(居)全部建立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其中,股份经济合作社258个、经济合作社267个),充分发挥其管理集体资产、开发集体资源、服务集体成员等作用。鼓励和支持成立村级社会组织,以“社工+义工”的模式,为村内低保对象、特困人员、重度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等志愿服务,目前已备案村级社会组织3326个。逐步健全和完善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村里的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组织为纽带,各种社会组织和其他经济组织为补充的农村组织体系。

丰富自治形式。以“1225”为服务载体和手段(1约:即村规民约;2法:即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和城乡社区协商工作法;2团:即志愿服务团、法律服务团;5会:即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孝善理事会),推进村民自治,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坡头镇郝山村被确定为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单位,五龙口镇留村、轵城镇新峡村的村规民约入选全省优秀村规民约。

健全自治制度。推行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协商和党务、村务、财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建设。在全市村(居)开展村(居)民自治标准化创建活动,建立健全村务质询、民主评议村干部、财务审计等制度,开展村务公开设施建设标准化、内容具体化、形式多样化、时间经常化、程序规范化的“五化”创建,创新微信、短信等公开形式,对村级财务、民政、建房审批和重大工程项目招投标等事项及时全面公开,保证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的有效落实。

创新形成“三清单一流程”运行机制,建立村级小微权力“事项清单”八大类88条,建立村级班子主要负责人“责任清单”,建立村组干部“负面清单”30条,制定村级小微权力事项规范流程,绘制村级权力行使“路线图”,实现了群众“一图在手、办事不愁”。

(二)以法治定分止争

深化法治宣传教育。积极打造普法讲师团、普法宣传联络员、法治宣传志愿者3支队伍,以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为重点,从不同普法对象、重点对象的个体需求出发开展因地制宜、方式多样的普法宣传。2020年,129名律师顾问接受群众法律咨询3.1万余人次,举办法治讲座322场,为群众提供专业法律意见6389条。

加强典型示范创建。积极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目前济源有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5个、省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238个,占45.3%;“一村一法律顾问”实现全覆盖,市镇村三级调解组织组建率达到了100%,有专兼职人民调解员2168名。创建乡村法治调解品牌,培育了毛立争警务室、老班长调解室、一庭三组“矛调法”等一批群众认可的法治调解典型,累计评选“金牌调解员”20名。其中,花石村组建了“老班长人民调解室”,大峪镇针对山区路远面广群众居住分散,建立了流动调解室--老崔调解车,夯实“村民评理说事”阵地,化解矛盾纠纷,宣传法律知识,传播文明风尚,为平安乡村、法治乡村建设贡献力量。2021年,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0067件,调解成功9966件,调解成功率达99.0%,比2020年同期增长18.19%。

加强平安乡村建设。加强社会治安防控,坚决守住不发生政治性事件、重大群体性事件、重大安全生产方面的事故、特种刑事案件和特种重大治安案件、不实舆情炒作等“5个不发生”的底线,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依法严厉打击农村黄赌毒和侵害农村妇女儿童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

(三)以德治春风化雨

探索推广“道德积分储蓄站”工作法。通过细化积分内容、确定积分方式、区分积分档次、明确积分应用、延伸积分效用等,表彰先进,激励后进;创新“道德积分+商户”“道德积分+银行”模式,实行积分兑换商品、道德积分专属贷款利率、道德积分定点商家专属优惠,让有“德”者有“得”。

广泛开展典型选树。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和“乡村光荣榜”等人物宣传选树活动,全市“好媳妇、好丈夫、好妯娌”上榜人物近3500人,11人入选河南省“乡村光荣榜”。创新实行“星级文明户”认领创建,各村按需定“星”、把文明创评融入乡村治理,形成了“家家争当文明户,人人争当追星族”的生动局面。目前“星级文明户”1.7万余户,2021年全省“星级文明户”认领创建工作现场会在济源召开。在全省率先实现镇村综合性文化服务网络100%全覆盖,市级文明村镇达293个,占63.28%。

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引导和鼓励村民委员会依据村规民约划定彩礼指导标准、红白事消费标准、办事规模,对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不赡养老人等进行治理。推广农村养老“幸福院”建设,实现了老年人离家不离村、空巢变暖巢。五龙口镇以村规民约的完善修订和长效实践为抓手,形成了“全民参与制村规、公共场所晒村规、长效机制践村规”的工作机制,破除乡间陋习,树立文明新风。

(四)以数治提升效能

政府决策科学化。以河南省首批数字乡村示范县(市)试点为契机,积极推进数字乡村“一村九园”创建项目。建设了数字乡村运营服务中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设100多个角色权限、120多个工作台、140多项功能服务,采用“H5+小程序+App+PC+智慧大屏”的多端融合方式,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开展平安乡村、村务公开、党建教育、政务办理等服务,推进乡村治理内容线上化、透明化,有效破解乡村治理中的村民参与度不高、缺乏透明度、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目前,承留镇村两级干部235人、党员694人、群众1.3万户迁移至“数字世界”,构建“人联网数字孪生乡村”,以连接群众、服务群众为导向,信息能上、指令能下,累计留存使用记录110.2万条。

社会治理精细化。探索建立“互联网+党建”“互联网+网格治理”“互联网+德治”等“互联网+”治理模式。五龙口镇创新实施党员联户微信小程序,通过党员晒走访记录,打造党员线上线下红色“朋友圈”,目前全镇1254名党员联户13529户已实现信息化管理。思礼镇建立了乡村治理积分制管理系统,涵盖了便民服务、志愿服务等8个方面,通过积分商城等有效地调动了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司法局建立济源市掌上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平台咨询律师费用由政府总体打包买单,可以在线申请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公证业务,打造指尖上的“法律超市”,切实提高群众获取法律服务的便捷度。目前,平台在吸纳本地133名律师、57名基层法律工作者、16名调解员、7名公证员以及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专业性调解组织、公证机构等法律服务团队入驻的基础上,汇聚全国14661名律师组成了庞大的法律服务团队,及时为群众提供专业化法律服务,平台上线以来,关注人数达59133人,共解答法律咨询6000余次。轵城镇建立德蕴良安App,把基础户口数据录入系统后,群众可直接拍照上传,村民之间能够相互监督,同时将合作商户引入App系统,可以凭积分享受商家优惠。道德评议委员会通过App对所提交好人好事予以判断、审核及加分归类,改变了以往由道德评议委员会人员逐项登记、任务烦琐的局面,提高了工作效率。

公共服务高效化。电子政务外网实现市镇村三级贯通。政务云建成投用,29个单位65套应用系统部署上线,新建政务信息系统上云率达到了100%。初步搭建政务大数据平台,梳理资源目录1078条,归集数据3000多万条,为政务服务提供有效数据支撑。升级12345政务服务热线平台,整合各类非紧急政务热线,实现“一号对外”。全面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积极开展“护士到家”服务,在微信公众号上增设“护士到家”菜单,方便管理人员、服务护士接收和推送病人电子订单信息,其运行期间,零投诉、零纠纷,患者系统服务好评达到了100%,电话随访满意度达到了100%。在疫情防控方面,通过市镇疫情防控信息展示平台互联互通,所有人员的健康码情况一目了然,出现异常情况会第一时间反馈并及时上报有关部门,满足了疫情防控工作“快、准、精、全”的要求。

坚持“三源”共治实现矛盾就地化解

3

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扎实开展警源、诉源、访源治理,实现矛盾减少在源头、纠纷发现在苗头、调解工作在前头。

深化警源治理。全市232名村(社区)民(辅)警全部纳入镇(街道)兼职调解员队伍,16个派出所全部建立人民调解室,社区民(辅)警主动与全市140余名法律顾问、630余名人民调解员、547个民调主任对接,创新建立司法所、派出所矛盾纠纷转交转办、调处化解工作制度,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关口前移。依托“一村(格)一警”机制,以“流动警务室+板凳议事会”为载体,开展“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创建活动,打造“服务型”警务品牌,实现矛盾纠纷“民转刑”案件零发生。全市共设立44个流动警务室、184个警务工作站。沁园街道定期举行“板凳议事会”,毛立争警务室着力打造移动服务“片警招牌”被群众誉为“贴心人”“活地图”。先后被公安部、团中央授予“文明窗口单位”“全国优秀青少年维权岗”。

深化诉源治理。坚持源头治理、精准施治,打造“济水源头治诉源”工作品牌,实现“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镇(街道)、矛盾不激化”。出台案件信访评估制度,要求案件承办人阅卷后,对案件可能产生的风险,加以研判预估、确定信访等级,把信访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定期进行信访动态分析,研究存在问题、督促处理进度,对信访案件的风险隐患进行提示,做到早发现、早纠正。坚持智慧治理、便民利民原则,实现线上调解、远程调解村(社区)全覆盖。健全完善诉调对接机制,线下对接各级调解组织,线上对接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责任与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工资挂钩办法,压实基层诉源治理责任。设立村(社区)法官联系点和涉农检察联络站,为群众提供便利的司法服务。

深化访源治理。开展“两创一规范”活动,争创信访工作示范镇(街道)、示范单位、争创无访村(社区),规范信访秩序,压实村(社区)书记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和信访问题化解工作主要责任。对重大复杂疑难信访问题、“三跨三分离”等事项分类推进,严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工作原则划分化解稳控责任,提高办理质效。初信初访及时受理率和按期办结率达到了100%,群众参评率、重复信访和信访积案化解率、息诉停访率均达90%以上,群众满意度达95%以上。

创新“三化”支撑提升治理水平效能

4

充分发挥网格化、信息化、精细化支撑作用,有效提升治理工作能力和水平。

网格化管理。健全“党建+网格化”管理体系,建立以基层党员干部为主体,其他力量为补充的基层治理骨干队伍,确定党员干部联系服务对象,实现党员联户全覆盖。创新建立“1+3+X”治理模式,“1”即一个党组织网络,“3”即民警、法官、检察官,“X”即调解委员会、法律服务团、志愿者团队、公益组织等,全方位、无死角开展信息收集、治安管控、防范宣传、预警提示、服务群众等工作,形成一点发布、多点联动的“网格管理”大格局。

信息化建设。创新构建“一中枢四中心垂直一体化”全警合成作战体系新警务模式,情报流、业务流、监督流“三流合一”,横向整合资源建成执法监督中心、综合案侦中心、智慧交管中心、科技赋能中心,研发济警搜、警务百宝箱、110接处警App、社区治安采集App等。按照“全城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要求,积极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在巩固已建视频监控设施运行维护及联网应用成果的基础上,健全规范运维管理机制,强化视频监控智能应用。目前,已建设联网视频监控达5886路,实现了示范区、镇、村的三级联网、全域融合。

精细化服务。积极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进“最多跑一次”,聚焦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短板,开展简政便民行动。简政放权“放”出活力,共梳理政务服务事项2779项,集中进驻(市民之家、镇便民服务中心)2670项,占全市总事项的96.08%;就近能办事项228项、全城通办事项2297项、市镇同办事项4项;最多跑一次事项2738项,占比达99.09%;一次不用跑事项2507项,占比达90.41%。公正监管“管”出公平,建立和健全信息共享和公示制度,加强相关部门之间、市镇村之间的数据交换共享和联动监管;健全和完善农村信用监管机制,加大信用监管力度和信用数据共享及互信。便民服务“服”出效率,完成政务服务中心全域覆盖;构建“一张网、一个家、一朵云”线上线下融合一体的“零距离”政务公开模式;创新推行民生代办员制度;突出精细化服务,建立“基层网格风险卡片”;实现“三个一”目标,在全省率先启动“一次办妥”改革,多项服务实现“一个工作日”办结,“一证通办”平台在全国具有探索意义。

济源通过积极探索,有效提升了乡村治理能力,为乡村振兴培养了多元、积极的参与主体,村民更加自觉担当乡村公序良俗的维护者和倡导者;为乡村发展创造了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城乡互动融合发展的格局加快形成。所有行政村实现了村村有集体经营性收入,其中5万元以上村(居)达75%;今年先后被确定为全省数字乡村示范市、全省推行林长制试点、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是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支撑体系建设、全国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等各项试点;成功申报国家怀药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玉泉农业示范园成功入选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济源农业农村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