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文明实践在身边强安全生产优营商环境配电箱“穿新衣”大排查大整改大提升叔侄看新家
第06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505期:第06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2-07-21

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

--卫辉灾后重建一线见闻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马丙宇刘亚鑫李娟文/图

7月16日,“入伏”第一天,站在新房子门口,满头大汗的顿坊店乡黄土岗村村民孙贵兴奋地说着自家的装修方案。25天前,卫辉市蓄滞洪区集中迁建的比干新村开始交房,孙贵拿到了新房钥匙,量房、定料、找人,马不停蹄。

去年7月,罕见的特大暴雨突袭卫辉,50万群众紧急撤离,这是大水的残酷;今年7月,行走卫辉,坚固的现代化学校医院,宽敞平整的柏油路,熙熙攘攘的街道……变化日新月异,这是火样的热情。

水火之间,古城卫辉凤凰涅槃。

民生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城乡均衡,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百姓生活有滋有味……行走卫辉灾后重建一线,记者发现,以群众为本,是卫辉贯穿始终的重建理念。

高标准农田玉米深

环境整治正当时

农村四好公路通乡村

住--

搬出去的有盼头,留下来的有奔头

孙贵敲定了新房设计图,装修队入场施工,看着180平方米带院子的两层小楼,他感觉有点穿越。

黄土岗村,总是“涝天水汪汪”,又因为位于蓄滞洪区,去年罕见的大暴雨,差点让孙贵没了家。

房子损坏严重,孙贵家的房被鉴定为D级危房,不能再住了。“就选择搬进集中迁建小区。”孙贵说,新房子政府给了“超低价”,老房子折价抵房款,很合适。

卫辉因地制宜,探查民情,对蓄滞洪区内因洪灾房屋倒塌和D级危房的,采取集中迁建、村民自建、货币化安置等3种方式恢复重建。

孙贵觉得生活更有盼头,受灾较轻、没有搬迁计划的安都乡上枣庄村的群众也奔头十足。

“王书记不仅带来了绿化树苗,还带来了新观念。”上枣庄村党支部书记张中好说,4月份,卫辉市开展“百家市直单位包百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卫辉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王长生协调150棵女贞树搞绿化,给山脚下的上枣庄村出了中药材种植的思路。

半个月的时间里,卫辉市73家市直单位与97个村庄“一对一”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结对帮扶,6000余名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开展环境整治,农村大变样。

“不仅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还要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卫辉市委书记聂长明说,从房前屋后的家事入手,改善居住环境,焐热了群众的心,大家参与灾后重建的精气神提振起来。

行--

县乡村共同守护,村组路通到门口

盛夏高温多雨,卫辉广大乡村,青翠的玉米已有半人多高,可来到汲水镇下园村,却连玉米影子都不见。“8月要种萝卜,收了麦得种长得快的作物。”在村民潘双印家,他指着自家晾晒的油葵籽解疑释惑。

潘双印家门口这条双向车道、宽10米的大路,是下园村的主干道“同乐路”,卫辉灾后重建的公路项目之一。

今年,像“同乐路”这样的农村公路项目,卫辉有102个,里程共468公里,还有桥梁28座,共长2337米,已经基本完工。

路建好了,如何运营好?卫辉市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把“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创建与灾后重建同步推进,农村公路从“村村通”转向“户户通”,“交通+民生、交通+产业、交通+旅游”等新业态被打通了。

“淇县、林州的都来俺村买萝卜种子,种萝卜是我们的传统。”下园村党支部书记张治说,“路平了,运萝卜就更方便了,咱只有加劲干了。”

水毁的路修好了,水泥路通到家门口,“见不着土”的下园村,人气财气更旺了。村里给萝卜注册了“明贡萝卜”商标,种植面积也扩大到600多亩。

分管村内平安建设的村委委员张存洲多个了一个新身份--公路养护员,任务是每天巡逻查看路肩、路面是否有毁坏。

农村公路,大家一起守护。卫辉现已挂牌成立13个乡镇公路管养站及各村管护室,目前正在筹建2个中心养护站,农村公路的县、乡、村三级管护体系正在健全。

学--

现代建筑拔地起,百年树人花正艳

“2021年7月22日,水位线,2.5米。”

在汲水镇下园村完全小学的墙上,蓝色长方形标识牌、黄色细长标识线,记录着去年水灾的惨痛。

但水灾印记在这个校园里,也仅此一处了,在建的崭新教学楼,修缮后的平整操场,新栽种的绿植,犹如一幅画卷在校园铺开。

7月15日,学校已放暑假,下园村完全小学校长贾迎春却依旧忙碌,满头大汗。“8个教室,9月开学后投入使用。”指着已经完成主体结构的教学楼,贾迎春说他每天来看看才放心。

这个教学楼投资170万元,成了全校师生的希望。灾后一年,卫辉教育系统启动灾后重建项目569个,开工率100%,竣工率95.25%,完成投资9135.85万元。

孙杏村镇王奎屯小学的水泥地刷漆跑道、狗牙草足球场被塑胶跑道、人造草坪取代;校园进水,围墙坍塌、校舍受损的卫辉第十中学,新教学楼、学生寝室即将竣工;被洪水淹没50多天的第八中学褪去残破,琅琅读书声响起……在卫辉,一座座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幸福美丽的校园以崭新的姿态拥抱着孩子们和老师。

教育上的灾后重建绝不是建筑上的简单修复。“积极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将灾情视作教材,让他们懂得坚强。”卫辉市教育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孙西超眼神坚毅。

“灾后重建中的感人故事”演讲比赛中,城郊乡唐岗小学张艺书分享《英雄》,感谢洪水时帮助过卫辉的好心人;上乐村镇曲律小学收到了来自郑州、上海的800多本书,被二年级学生康世宇写进作文;孙杏村镇大任庄村用诗词文化给学生们做灾后的心理干预……

教育重建中,卫辉“硬件”与“理念”同行,百年树人,灾后人才培养任重道远。

种--

筑牢高产稳产堤坝,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今年“三夏”,卫辉晚播的小麦喜获丰收,总产5.15亿斤,平均亩产514.5公斤,创历史新高。

“井出水、泵可用、电连通、能灌溉。”在汲水镇薛屯村的地里,党支部书记徐文建告诉记者,从去年8月初开始,卫辉市全力修复农田设施,做好清淤和田块平整,恢复井、电、路、渠等田间工程,从小麦播种到收获,村里的300亩高标准农田始终“在线”给力。

灾情发生后,卫辉市组织排除10万亩农田积水,分期分批推进实施投资4.96亿元的高标准农田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恢复高标准农田28.6万亩,并在去年11月开展“农田水利大作战”。

修复在进行,建设与提升不停。安都乡大双村村北的高标准农田,是常被观摩学习的对象,这里也是卫辉市的节水灌溉示范区。“更像是普通高标准农田的‘升级版’,大型的平移喷灌设备让灌溉更高效。”卫辉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宪中介绍。

更高效的结果,就是让种地群众更轻松。安都乡新庄村紧邻大双村,该村69岁的村民王长荣,大胆在大双村流转了200亩地。“干啥都用机械,浇水只需要动手指按遥控器。”高标准农田让王长荣心里有谱儿。

晚播小麦的丰收离不开良种良法。卫辉成立专家技术指导组,对全市晚播小麦管理深入指导,推动各项田间管理和防灾减灾措施落实,确保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7月12日,第七届卫辉市道德模范评选投票开启,始终在田间地头奔走,给农民提供技术援助的卫辉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刘广亮位列其中,成为热门候选人。

水--

饮水安全标准高,水利工程推进快

抵鹿泉村,村名含泉,村里却没泉,历史上很缺水。

“失去后才知道,这一开水管就能流出水,是多么幸福。”7月18日,看着从水龙头里面流出的自来水,村民杨成苹止不住感叹,抵鹿泉村位于卫辉市太行深山区,曾经都是靠天吃水,好不容易有了深井水,去年的暴雨导致输水管断裂,“一夜回到了解放前”。

卫辉市纪委监委驻抵鹿泉村工作队,队员组建临时施工队,经过20多天的抢修,水管终于接通,汩汩清泉重新流入村民的家中。

灾后水源卫生防护、灾区饮用水的处理和消毒、饮水工程修复、农村应急供水、邀请专家现场查看指导……和对待抵鹿泉村一样,从水灾发生至今,卫辉市持续保障灾后群众用水安全。

努力变大灾之年为大治之年、大干之年、提升之年。以冬春水利建设会战为抓手,卫辉市强力推进水利灾后恢复重建工程建设,谋划水库、河道、蓄滞洪区等107个水毁水利工程。

成立组织机构,制订实施方案,明确主攻方向,市、县、乡三级党员干部下基层到一线,带头投身灾后恢复重建……放眼卫辉大地,全市水利灾后恢复重建工程正在有条不紊地快速推进。

300多个日夜,风雨兼程,一个个水利提升项目顺利完工。

老孟姜女河、老卫河河道、污水管网的集中清淤工程,清淤窨井850余个,疏通雨污管网2万余米,清淤1.4万立方米先后完成;东关排、北关排排水渠过水面拓宽了4倍,对15座泵站进行了集中新建、改建提升,使城区积水的直排能力和抽排能力提升了10余倍。

大水退去,新家园、新生活、新产业如愿而至,回望卫辉,万家灯火依旧。

>>新视点

抓契机促升级创奇迹□本报评论员宋朝

卫辉市抓住灾后重建的契机,紧密结合乡村振兴促进生活升级、生产升级、产业升级、教育升级,从而达到乡村全面升级的做法,值得学习。

生活升级。灾后重建的搬迁,是凤凰涅槃、后来居上的契机;相对于乡村改造中的修修补补,乡村基础设施、生活设施、村民住房等都是“从头再来”,这种“从头再来”的高起点重建,注入了更多的现代生活元素,常常惊现“一步登天”的结果。

生产升级。卫辉市的高标准农田灾后恢复建设,除了恢复井、电、路、渠等田间工程,他们很好地利用重建资金,引入更为先进的抗旱、排涝机械和手段;更加合理地规划、建设生产路网,把生产、生活、文化、娱乐融合贯通,达到了一次投资、多层次收获的效果。

产业升级。生产、生活条件的根本性改善,带来的必将是产业升级。路通了、路宽了,农产品出去了、看风景的人进来了,产业升级有基础、产业做大有条件,于是“同乐”;山清水秀的自然禀赋,加上“夏天院内没蚊子、冬天室内有温度”的居住条件,又将催生新村旅游新业态。

教育升级。曾经的“千军万马进城去”,除了乡村缺少产业支撑外,另外的两个因素就是乡村上学难、看病难。卫辉市重建过程中对乡村学校和医院的升级,迎面解决的就是这两个难题。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回乡创业会成为常态、下乡养老会成为潮流;人来带人气、人聚增活力,有了人,就没有什么创造不来的人间奇迹。

卫辉市的灾后重建促进了卫辉乡村建设升级,为卫辉乡村全面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