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马丙宇)7月24日晚8点,卫辉市安都乡大双村玉米地边的振兴路上,村民王新会的烧烤摊又开始飘香,“来的都是附近的人,忙时能卖千把块钱。”王新会说。
人群中,大双村党支部书记甘新胜笑得合不拢嘴。两年前,这儿的路还是1米多宽的疙瘩路,过人都难,没想到实施高标准农田后,5米宽的路自发衍生出了夜市。
振兴路原本是高标准农田生产路,就因为宽、平、绿化得好,让摆夜摊的人看上了,变成了产业路。
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大双村来说意义重大,全村5000亩丘陵地全部变成了高产稳产田。“以前一亩小麦产1100多斤,今年高达1500斤,增产300多斤。”70岁的种田“老把式”陈尚礼算了一笔账,“秋季玉米也能增产300斤,两季合在一起,俺村的地就能多打300万斤粮食。”
“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卫辉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宪中说,“路网让大双村、君子村、新庄等5个行政村相连、7000多名群众相近,在核心区的振兴路与产业路交叉口形成了独特的‘夜经济’,也是直播的‘网红十字’。”
当晚,以“网红十字”为中心,20多家商户沿路的四个方向依次摆开,有卖鲜桃的、冷饮品的、炸串的,还有吃烧烤免费唱歌的、设置小孩蹦跳气垫床的,就连20多名广场舞爱好者也来凑热闹,三四百人汇集在一起,处处都是音乐声、欢笑声。
大学生宋佳干“暑假工”,在妈妈的炸串摊旁卖饮料,俩人一晚能卖300多元;在安都乡卖电动车的李凡,架舞台搞促销,6天时间卖了100台,销售额近20万元;城里人也来玩稀罕,白天村民挖的野菜、农户的应季农产品不出村就卖出去了。
卫辉市高标准农田里兴起“夜经济”,并不是偶然。
李宪中说,为解决高质量管护难题,2020年,卫辉市决定建设“花园式”高标准农田,安装太阳能诱捕害虫灯时加装路灯,水泥路升级为柏油路并铺设健身步道,绿化的行道树下再种格桑花……建设升级中对接村里的人居环境,高标准农田变身村民的“后花园”。
粮食增产,环境改善,收入增加,群众自觉管护的积极性高涨,大双村每年能省下10多万元的维护费用。
“我们发动村‘两委’干部,增设垃圾箱,组织志愿者,义务打扫卫生、维护交通秩序等,靠前服务,加强管理,共同维护‘夜经济’,推动乡村繁荣。”安都乡乡长崔玉佩说。
生产路变成产业路,产业路连通振兴路。据了解,今年卫辉市的高标准农田面积将达36.5万亩,“花园式”高标准农田增至4处,面积近5万亩。
本报讯“之前因为没有一技之长,一直做普工,一个月工资也就3000元左右,现在我准备考取电工证,工资8000至9000元,工作好找且比较轻松。”7月21日,邓州市高集镇高岗村务工青年高磊信心十足地说。
今年以来,邓州市把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保民生、促就业的有效手段,制定工作计划,分解培训任务,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培训工作力度,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有力地提高了劳动力技能水平。
截至目前,邓州市共有13家培训机构,主要围绕缝纫工、针织工、叉车、电工、焊工、家政护理等技能性强、市场需求量大、就业前景好的特色专业开展培训,已累计培训323530人次,新增技能人才12136人、高技能人才
5192人。(曹相飞王崇顺刘伟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