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董豪杰)7月22日,一场“迟到”的降雨终于到来。久旱逢甘霖,本是高兴事儿,但洛宁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柏涛却一点不敢松懈:今年洛宁县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方,在6月份小雨过后种植,之后一直没有透墒,种子全部坏死;还有一部分旱地至今没下种。
得趁雨趁墒种谷子!上午10点,张柏涛电话中有点着急:“王老师,想着种3000亩谷子,时间来得及,就是缺种子,咋办?”
电话那头,省甘薯杂粮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洛阳农林科学院甘薯谷子所所长王自力研究员说:“我来想办法,一定不留一块儿白地。”
放下电话,王自力立刻联系省农科院、安阳市农科院、南阳市农科院等单位,一个小时后,3000亩种子大头落地。
7月24日,在洛宁县河底镇大明村村委,省甘薯杂粮产业技术体系、省杂粮良种攻关联合体等向河底镇人民政府捐赠的近3000斤、价值5万多元的种子全部到位。
捐赠现场,王自力介绍说,洛宁具有大面积的丘陵旱地,仅河底镇就有8万亩,甘薯杂粮等是洛宁的优势作物。去年,该体系与县农业农村局签订了共建示范基地协议,服务产业、服务生产、服务应急的救灾减灾是体系专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捐赠当天,专家还就谷子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现场授课。王自力提醒说,由于时间紧张,此次征集、捐赠的品种较多,要分品种分地块统筹安排,抢时抢墒种植,同时要加强前期苗情管理。“种子送来了,技术上我们还会全程跟踪服务。”王自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