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丁需学通讯员桂焱炜崔高阳吴改红王丹涛
“自6月24日我们对全市第一批7家消费帮扶爱心单位授牌以来,特别是7月6日《河南日报农村版》报道后,不到一个月时间,又有更多商户参与进来,通过助农惠农平台帮助菜农销售了3.5万斤蔬菜、瓜果。”7月20日,汝州市城市管理局局长董承阳介绍。
自今年3月以来,汝州市城市管理局已邀请305家餐饮商户、超市加入乡村振兴助农惠农微信群,结对帮扶122户流动菜农,累计帮助销售各类蔬菜、瓜果5.4万余斤。
爱心温暖了汝州这座城。
创新城市管理思路
“在执法过程中,我们发现占道经营的流动菜农多为老年人,且多是自产自销。最初,执法人员在巡查期间如果发现流动菜农的菜滞销,就联系单位食堂把菜买了,但考虑到市面上流动菜农随处可见,越是下班时间越到人流量大的地方挤。”董承阳说,能不能利用现有资源,在商户和菜农之间搭建一个平台,让商户参与进来,帮助菜农把菜卖出去,既能解决菜农的生计问题,又能破解城市管理民生痛点问题,让“冤家”变“亲家”?有了想法就付诸行动。
汝州市城管局发挥自身职能优势,由市容大队日常巡查发现、登记需要帮扶的流动菜农信息,由该局惠农助农领导小组办公室将信息统筹安排至各部门执法人员,对流动菜农进行“一对一”帮扶。执法队员利用掌握的商户、单位食堂等信息,畅通菜农与商户、单位食堂的购销渠道,从中牵线搭桥。助农惠农平台也应运而生。
汝州市城管局先后七次召开工作推进会,制订实施方案、帮扶工作方案,明确助农惠农帮扶范围、人员职责及帮扶措施,使之形成常态化工作。同时,还设置乡村振兴蔬菜瓜果疏导点10处,引导流动菜(果)农摊贩入驻经营。
汝州市城管局综合执法三大队的范晓璞说:“为打消商户的顾虑,我们协调市农业农村局对菜品进行质量检测并出具合格证,同时,由工作人员帮助菜农共同把菜送到商户店里。”
温情服务暖了菜农心
“真是太感谢你们了,如果不是你们,我真不知道积压的洋葱该怎么办。”7月20日上午,米庙镇榆树陈村50岁、双腿残疾的邱占旭将一面印有“不忘初心好公仆,为民解难执法人”的锦旗送到汝州市城管局。
邱占旭租种的10亩蔬菜是一家人主要的经济来源,今年种的洋葱大量滞销,他不得不每天拄着双拐到人流量大的路口售卖。汝州市城管局的工作队员听说他的难处后,第一时间到他家里核实情况。
7月12日中午,6名执法队员联系好商户后,到邱占旭家里帮忙装袋、装车、称重、交货。
“正值晌午头,他们忙得满身大汗,连口水都没喝,这样的服务让我打心底感觉温暖,也让我感动得想流泪。”邱占旭动情地说,3830斤滞销洋葱仅用了3天时间就销售一空。
7月20日下午,在骑岭乡枣刘村菜农孙小三家里,汝州市城管局煤山中队队长李亮亮正在给他登记:“今天他家的500斤洋葱已经找好了买家,剩下的几百斤也不是问题。”
“前段时间我到市区卖洋葱,一天下来连50斤都卖不完,今天一下子就卖出去500斤,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66岁的孙小三说。
如今,随着众多商户纷纷加入助农“大军”,汝州菜农、饭店(超市)和执法人员不仅形成了互帮共赢的良好氛围,同时也掀起了一股助农卖菜热潮。
“看到其他同行都在行动,我们也很有感触,并且不甘落后。前段时间,通过助农惠农平台,我们成功与3户菜农进行了对接,共采购了1.15万斤的滞销洋葱和黄瓜,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汝州市标店的老城超市负责人李慧敏告诉记者。
董承阳说,助农惠农平台让菜农更省心、线上下单让餐饮行业省时更省力、路口不堵塞让群众回家更顺畅、吆喝叫卖声少了让群众居家更静心。
据汝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平台12319后台数据显示:2022年流动摊贩占道经营类投诉举报数量比上年同期下降21.2%,较大程度破解了菜农“卖菜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