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村步步高穿行山区邮路12年小杂粮规模种“穿新衣”身价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声明做好防灾减灾夺取秋粮丰收秋作物灾害应对有招我省一批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伍获表彰“交通+产业”铺就乡村振兴快车道
第01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514期:第01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2-08-03

登山村步步高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开栏的话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这十年,河南粮食连年丰收,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农业装备持续升级,乡村治理全面深化,乡村振兴良好开局,人民生活芝麻开花。

十年之木,枝繁叶茂;十年嬗变,沧海桑田;十年回眸,满眼非凡。

生产充满了“细枝末节”,生活离不开“鸡毛蒜皮”。“中原乡村这十年”专栏,将追寻中原乡村的“末梢神经”,展现这十年乡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性改变,通过无处不在的微观世界,汇集新时代的波澜壮阔。

一树十获者,木也!“中原乡村这十年”今日开栏。

□本报记者宋朝黄红立

7月30日的太阳是在6时46分翻过东山,照在上疙瘩的;这个时候,80岁的刘多莲已经从县城坐公交车回到了老家:“我一星期没回来了,今天回来把花生地里的草薅薅。”

上疙瘩是一个村民组的习惯称谓,归登山村辖;登山村是十八盘乡的一个村;十八盘乡位于汝阳县西南山区,距离汝阳县城25公里。

“十八盘、登山村,多好的名字!一听就知道是有山有水的好地方!”十八盘乡乡长李春霞说。

登山村山高水长、沟深林密,680多口人,面积7.2平方公里,有9个村民组、39个自然村,其中一个自然村叫灯盏凹,是最早开始学大寨、修梯田的。

“我们修梯田是从1964年开始的。”80岁的李维新说,是当时村里的党支部书记赵春兰领着群众干的。不干不行,坡地陡,自然条件差,好年景还能有红薯吃,受灾了就得饿肚子。

垒石头嶙、修梯田;引水、提水;全村人用了十年时间修梯田500多亩,这些旱涝保收的“水浇地”,被村里人称作“吃麦地”。

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同心同力,梯田越修越高,干劲越来越大,这种干法蕴含的实质被上级归纳成“登山精神”。

“灯盏”与“登山”读音相近,1968年这个村改名登山村。

1981年,56岁的赵春兰书记去世。历经七任村党支部书记后,登山村“登山精神”的接力棒在2018年传到了今年53岁的荆新安手中。

荆新安说:“登山村真正翻天覆地,就是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后这十年。”

76岁的赵光明住在海拔770米的山腰,所在的自然村叫杨树岭,这个自然村距离登山村党支部所在地还有5公里。

4米宽的水泥路贴悬崖曲折而上,一直修到他没有院墙的堂屋门口,一只脚还在路面上,另外一只脚就进屋了。

“这个路是2013年修的路基,2017年打的水泥,当时我给施工队说,这条路到我家就到头了,我让他们多打一块,孩子们开车回来了能掉头。”村民赵光明说。

路边另一家门前的路面上,有“2017年10月14日修建”的字样,应该是村民在水泥路面还没凝固时用木棍写上的。

汝阳县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十八盘乡是贫困乡,登山村是贫困村,这里的蜕变靠的是党的脱贫攻坚政策,当然还有登山精神。

“这十年里,上级为登山村修了5条路20多公里,建了4座桥、一个涵洞,总共投资了812.81万元。”荆新安说。

不单这些。

安全饮水,投资147.88万元,电网改造投资145.55万元,光伏发电投资560万元,建扶贫车间投资41.78万元,建卫生室投资52万元,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投资83万元,建登山泉水厂国家扶持20万元,公厕建设投资68万元,登山精神培训基地建设投资244.91万元。

汝阳县道路运输服务中心驻登山村第一书记武小楠说:“这十年,国家在登山村的乡村建设上投入已经超过了2200万元。”

刚刚到任的汝阳县副县长兼十八盘乡党委书记童红涛说:“还有一笔呢,政府投资从十八盘到前坪水库修了一条10米宽的柏油路,最近几天就开始上油了,这条7公里多长的路登山村境内共5.2公里,论价值至少2000万元。”

李维新惊叹说:“好家伙,一算账,政府真给我们登山村投了一大堆钱了!”

历史上的登山村奋斗的目标是“有饭吃”,当下的登山村用李维新的话说是“想吃啥吃啥,不想吃啥不吃啥”。

赵光明两口子有20只鸡、三箱蜂,他家的鸡连个鸡窝都没有,天天在树林、竹林里跑,两口子不稀罕吃鸡蛋,攒下几篮子了就骑上三轮摩托车送给在县城居住的孙子孙女吃,割了蜂蜜就卖给来山上旅游的外地人。

登山村户籍人口是680人,实际常住村里的共128人,全村190户,有160户在汝阳县城买有房子。荆新安说:“没买房子的多是五保和残疾家庭,全村有14户五保户。”

赵光明四年没种麦子了,但家里还囤了3000斤小麦;过春节孩子们回来给他塞了2000块钱,至今这些钱还压在褥子底下;电费都是孩子缴的,半年来他花的最大一笔钱就是去集镇买了两袋面、一兜子常用药,给三轮车灌了一壶汽油,总共花了400多元,这些钱还是他们老两口的养老金。

比赵光明年轻20岁的李红伟是登山村的“跑坡”人,跑坡就是转山,转山就能挣钱。他逮蝎子、摘山枣、挖山药、刨血参、捋连翘,一年四季都不闲:“今年天旱,蝎子个儿小,往年逮一晚上能卖二三百块钱,今年不老行,最差的一天才卖80块钱。”

66岁的村民李富卿认为他家最值钱的是电视机,但在汝阳县县长姬素娟眼中,他家的7间三伏天午休还要扯个薄被子盖的瓦房才是巨额财富。

“乡村振兴必将城乡融合,市民眼中的财富是登山村的蓝天、白云、青山、小溪、梯田、四合院、老瓦房,乡村有形资产真正的价值加上量化后的无形资产,乡村价值就是金山银山!”姬素娟说。

汝阳县正在办一个培训班,这个培训班共108名学员,学的是乡村建设,培养目标是能工巧匠,他们将是登山精神的传承人、乡村建设的主力军。

“登山村有1000多间老瓦房,姬县长专门给我说,要保好乡村风貌,这是文化,这是乡愁,这将是登山村未来的经济增长点。”荆新安说。

登山村,步步高。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