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历史长河再现烽火硝烟文明花开红色学府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河南监管局公告图片新闻漯河市郾城区法院开展防范养老诈骗普法宣传南乐县公安局杨村派出所严打、严防、严控盗窃违法犯罪巡察整改解决烦心事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521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2-08-12

穿越历史长河再现烽火硝烟

250万字《河南抗日战争志》铭记中原抗战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编者按

2022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7周年。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抗日战争期间,河南处于抗日战争的前沿。河南军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事迹,书写了艰苦卓绝的反侵略战争辉煌篇章,为夺取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了铭记这段历史,缅怀先烈、激励后人,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根据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要求,集中力量、统筹规划、科学安排、稳步推进,经过积极努力,在社会各界的大力配合支持下即将编纂出版的《河南抗日战争志》,将在河南抗战历史研究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与《河南抗战简史》形成配套,丰富河南抗日战争的研究成果,促进党史与地方志工作的深度融合。

志书工程跨界合作

2015年7月30日,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回顾和思考进行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整合全国学术机构和研究队伍,协调各地党史、军史、档案、政协文史资料、地方志、社科院、高校等部门和机构的力量,扶持民间研究,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国际等领域对抗战进行系统研究,推出高水准的权威专著和通俗读物。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党和国家利益、经济社会发展、以人民为中心“三大主题”开拓创新地方志工作,配合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中国抗日战争志”项目,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决定实施中国地方抗日战争志工程,并于2017年4月在北京召开中国抗日战争志项目暨中国地方抗日战争志工程启动会议。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多年来,地方抗日战争研究成果丰硕,但鲜有以志书形式呈现者。此次编纂抗日战争志是抗日战争研究和志书编纂的一次创新性结合,是方志界和史学界的跨界合作。

七易其稿精心筹划

2017年4月,接到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中国地方抗日战争志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后,原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立即安排省志处组织落实该项工作;8月,起草《关于编纂<河南抗日战争志>的请示》向省政府汇报;10月,省政府批复项目实施。

2019年,成立《河南抗日战争志》编纂委员会。当年4月,由分管领导带队,到中指办向抗战志专项办公室汇报工作开展情况,听取中指办对编纂工作的指导意见。同时赴省内的豫西、豫北等市、县的地方志工作机构、党史研究部门、纪念馆以及部分老区建设促进会收集有关抗日战争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当年7月至8月,经过反复讨论,七易其稿,制定出《河南抗日战争志》篇目初稿。

为保证志书编写质量,《河南抗日战争志》采取地方志机构主导,聘请专家、学者编写的方式实施。2019年10月10日至12日,举办《河南抗日战争志》编纂业务及资料收集培训班,编纂人员和编委会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参加培训。

2019年12月,召开《河南抗日战争志》学术研讨会,编写人员就编写过程中遇到的资料收集困难、内容交叉重复、篇章设置不规范等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河南抗日战争志》学术委员会专家和《河南抗日战争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人员就有关问题进行解答,切实解决编纂过程中出现的难点和疑问。

坚持志体客观记述

2020年,按照年度工作计划开始撰写志稿,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全程做好指导、服务、督促等工作。

由于编写人员来自不同单位、不同城市,其中还有一些是退休人员,召集起来困难较多,再加上受疫情影响,工作难度加大。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人员采取电话联系和建立“抗战志”微信群发布消息、通知的方式来推进工作、督促进度、交流资料信息。2020年8月,完成300多万字的初稿,汇集成册后发给参编人员。

2020年10月23日,原省史志办组织召开《河南抗日战争志》内部评审会,编写人员和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人员参加会议。

会上,大家分别从政治观点、资料史实、体例结构、主题内容、写作规范等方面对志稿进行全方位评议,开门见山,直击问题,提出修改建议,并就记述的区域范围、时间断限、篇目设置、交叉重复、资料引用、写作规范等共性问题进行了交流,达成共识。强调《河南抗日战争志》是志书,不是资料汇编,不是民国史,也不是学术论著、论文,一定要按照志书要求设章立目,坚持志体,客观记述。

还原历史激励后人

通过各位编撰人员的共同努力,攻坚克难,编纂工作有序开展。2020年11月底,原省史志办召开专家评审会并开始进入审稿阶段。

2021年,在完成送审稿247万字的同时,聘请专家对志稿进行审定,当年年底完成终审的90%,同时整理照片549张,2022年上半年完成审定稿250万字并交付出版社。

《河南抗日战争志》在准确翔实的资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基础上,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全面系统、客观真实地记述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9月3日抗战胜利14年间河南省抗日战争的基本情况,主要记述日本军国主义对河南的侵略、掠夺、奴役和其他罪恶行径,翔实记录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团体、各种进步社会力量和人民群众、国际社会援助力量在河南所进行的军事、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抗战活动,以及在抗战活动中涌现的英烈人物,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反映河南抗战概貌的图书。

全志坚持唯物史观,把握正确导向;布局合理,设置科学;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内容全面,史料翔实。总体看来,《河南抗日战争志》准确地体现了河南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主流、本质,正确体现重大事件、重要党派和重要人物的历史价值,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同时,该志书在培育中原人民爱家乡、爱故土、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牢固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不竭斗志等方面,将发挥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延伸阅读

以抗战烈士命名的5个河南县镇

“4+1”

抗战期间,在河南大地上,许多革命先辈前仆后继,投身于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中,为最后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但是由于种种因素,许多往事被岁月尘封,不为今人所了解。

借助于此次编纂《河南抗日战争志》的机会,收集了一些鲜为人知的资料,一批抗日烈士和事迹重回大众视野。例如,河南曾经以4位抗日烈士的名字命名了4个县,以一位烈士的名字命名了一个镇,以褒扬英烈们为国牺牲的伟大精神,激励民众抵御外侮的不屈意志。这5位烈士分别是马庆华、韩达生、唐克威、彭雪枫、于思礼。

●庆华县

马庆华是河北邯郸人,生于1914年,父亲是开封铁路工人,7岁时随父亲在开封扶轮学校读书。全民族抗日战争大爆发后,马庆华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党的地下秘密工作。1939年5月,任中共睢杞太特委书记兼睢杞太独立大队政委,主持全区党和部队的工作。同年8月,在战斗中牺牲,年仅25岁。1944年8月,冀鲁豫边区行政委员会决定于杞县、太康边建立庆华县抗日民主政府。1948年,庆华县撤销。

●达生县

韩达生是开封杞县人,生于1905年,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2月,任睢杞太特委书记兼睢杞太独立团政委。1941年4月,韩达生和党、政、军机关在杞县梁寨村筹备召开扩大会议。国民党军第八十一师纠合地方土顽武装,将睢杞太独立团驻地包围,韩达生率部突围未成,不幸被俘,惨遭杀害,年仅36岁。1944年8月18日,经冀鲁豫边区人民委员会批准在杞县、通许、开封、陈留4个县接合部,建立达生县抗日民主政府。1948年,达生县撤销。

●克威县

唐克威是湖北枣阳人,生于1913年,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12月被调到水东地区任地委书记兼水东独立团政委。1943年1月27日,唐克威和独立团团长林跃斌在杞县东南常营与日伪军遭遇,被日军20多辆汽车包围,唐克威宁死不屈,饮弹自戕,英勇捐躯。1944年8月19日,经冀鲁豫边区行政委员会批准,成立克威县抗日民主政府。1948年,克威县撤销。

●雪枫县

相比较而言,彭雪枫更广为人知。他是南阳镇平人,生于1907年,192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4月下旬,中央军委批准其到红军中工作,历任红军大队政委、支队长、师政委、师长、江西军区政委、中央军委第一局(作战局)局长、纵队司令员等职。红军长征期间,率部攻克娄山关,直取遵义城,立下赫赫战功。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彭雪枫任八路军总部参谋处处长兼驻晋办事处处长,1938年春,赴确山竹沟任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部长和统战委员会主任。同年9月,组建新四军游击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率部挺进豫东敌后,任新四军第六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八路军第四纵队司令员,领导创建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1941年皖南事变后,彭雪枫任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政委、淮北军区司令员,先后取得1942年冬季淮北反“扫荡”和1943年3月山子头战役的胜利,对发展整个华中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1944年9月11日,在夏邑八里庄指挥作战时壮烈牺牲。

1945年1月,中共华中局和新四军政治部将永城县改名为雪枫县,以纪念彭雪枫。1949年,雪枫县复名为永城县。

●思礼镇

河南省境内4个以抗日烈士命名的县虽不复留存,但有一个以抗日烈士命名的镇,至今仍在,即济源市思礼镇,用以纪念曾任中共济源县委书记的于思礼烈士。

于思礼是济源人,生于1913年,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济源县委宣传部部长、组织部部长、县委书记,为济源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济源党组织的建设、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战期间,于思礼协助上级领导在灵山建立八路军兵站,先后为八路军转移军火、药品等物资50余批次,护送革命干部和进步知识分子100多人,在八路军兵站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

1943年10月,于思礼不幸被伪军抓捕,经受严刑拷打,没有透露党的任何秘密,最后英勇就义,年仅30岁。

1944年2月,中共济源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举行隆重追悼大会,将武山镇更名为思礼镇。1955年,济源县建思礼中心乡,1958年成立思礼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思礼乡。2007年,思礼乡改为思礼镇。(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五处供稿)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