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装修,整理档案柜时发现有一排摆放整齐的1985年、1986年的烟叶收购财务凭证,财务凭证旁边几摞蓝色、红色的硬皮账簿引起了笔者的注意。拂去上面的灰尘,小心翼翼地打开账簿,可以看出当时记账人的专注:字迹清秀工整,虽然密密麻麻的数字记满了一整页,但有序、不乱。
看着可能比自己年纪还要大的账簿,笔者眼前浮现出这样的场景:昏暗的灯光下,伏案的“眼镜片”左手食指点着票据,右手时而拨动算盘珠子,时而快速地写着什么。
“想什么呢?”被同事拍了一下,思路拉回现实,笔者不禁感叹:“以前的财务实在是厉害,他们都是机器吗?”
看着眼前的财务凭证,想起小时候,村里盖了很多黄土坯房子(就是当时的土炕房),每到烟叶烘烤季,大人用麻绳将分拣好的烟叶“人”字形地捆在烟杆上,再把烟杆送进去烤。小孩子喜欢跟着住在炕房旁边的草棚里,学着大人的样子,一边往火炉里送煤,一边听着他们念叨:“烤烟可是个技术活,烟烤得好不好,全看烧火家儿水平中不中。”还不时拿着长火钳在炉火里扒拉。认真模仿的小孩子一不小心就吃了满嘴灰。
烤烟正值夏季最热的时段,钻进像蒸房一样的炕房,等把炕好的烟拿出来,人就像穿着衣服泡了个热水澡,被浸得通透、彻底。
岁月流逝,如今村头的土炕房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电烤房。烟农再不用连续两三天盯着送煤烧火,更不会有“吃灰”的遭遇。
看着办公桌上的电脑,笔者思绪万千。从一把算盘到今天的计算器,从一摞摞记账簿到今天的财务信息系统,从土坯炕房到今天的电烤房,不就是烟草40年成长的缩影吗? (乔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