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伤挡不住他带领乡亲致富的步伐一条连村路修到村民心坎上谷穗笑弯了腰南关社区联合南关小学组织暑假红色教育活动多彩汝州活力夜
第07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536期:第07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2-09-02

省派驻村第一书记的一千零一夜--第149夜

谷穗笑弯了腰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徐云峰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周末时光,受西华田口、叶埠口两个乡镇领导的邀请,调研指导当地产业,和几位业界专家朋友,行走在黄淮平原三川交汇的周口大地上,耳边总是响起《我的祖国》里这一段精彩唱词,贾鲁河、颍河、沙河、小清河,奔流不息,两岸玉米林立、产业项目星罗棋布,丰收在望的场景,铺满眼帘。

“咱们这玉米,亩产能达到多少斤?”在调研的路上,我询问同行的乡镇领导后听到这样的答复:“咱们这儿靠近水源地,地下水资源丰富,玉米收成还不错,一般亩产1000斤左右,好的地块亩产可以达到1400斤!”

这样的答案,其实在我预料之中,因为我的老家也在这黄淮平原上,土壤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只不过,这样的传统种植模式,已经延续了至少30年以上:依靠密植玉米、水肥丰盈,推动产量提升,小麦亦是如此;看似一片片小麦、玉米、花生,一望无际,其实都是一家一户种植的;扣除种子、水肥、人工等成本,一年下来亩均净收益很难超过1000元。

这样传统的农业耕种模式,在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物价增速加快、宏观经济滞涨的背景下,青壮年劳动力是难以靠土地养家糊口的,这也形成了全世界唯有中国特有的“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进城现象,以及所谓的“民工潮”“春运”等特有名词与社会现象。

前一阶段,国家乡村振兴局发文,征集驻村第一书记在拓宽返乡人员就业渠道和防范返乡人员收入下降方面的成功案例,省市县三级层层推选,庙湾村防范返乡人员收入下降方面的努力探索,有幸成为河南省上报国家乡村振兴局的两个代表性案例之一。

其实,这也表明当下的国内国际环境,经济紧缩、下行压力大,最先受影响的就是农村劳动力人口,“无工可打、农业收入又低”,如何化解这一困境?唯有在农村推动经济项目和产业链条孵化,实现农村留守人员和返乡人员家门口灵活就业或创业。

安居乐业、居家和谐幸福,是中国人千百年以来所追求的美好生活场景,农村不存在“居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业”。两年多来,庙湾村通过发展经济项目、培养主导产业,预期2022年度各项目总产值将达1000万元,带动村民家门口灵活就业和农产品就地销售,已经覆盖全村2/3左右的家庭户,2020~2021

年度累计实现村集体可支配收入60多万元,驻村当年当月摘掉“集体经济空壳村”帽子,并努力走在全市各村的前列。

再回到本文的话题上,庙湾村正在推进的项目中,最有价值的是高效农业项目的探索,从太空桑种植到高产玉米、高产小米、富硒超吨小麦,都是基于以下几点:一是挖掘土地潜能,因地施“种”,不适合传统作物的,就发展经济林果;二是选种优良品种,向土地要效益,推动增产增收,让劳动力安于农业;三是适度集中土地,推动规模种植,逐步改变原有的“单打独斗”家庭生产模式。

我们选种的高产玉米,亩产比一般玉米产量高许多,直到玉米成熟,玉米秆和叶还是青的,可以做青贮饲料,而且蛋白含量高。目前来看,确实如此:每棵玉米都有2~3个玉米穗,株高已经2米多了,长势喜人;豫谷18,也是很喜欢人:谷穗都有30多厘米长了,满眼金黄,谷穗压弯了腰,一亩地700斤收成不成问题,净收益估计不低于2000元!还有,正在推动种植的富硒超吨小麦,就我们村的土壤情况,亩产预计可以达1500~2000斤,也是高产近一倍了!

种植丰收,能否在初加工上再进一步?这也是村里产业布局的基本方向:300多平方米的钢结构标准化生产车间已经建成,小杂粮分装生产线已经安装到位,村里的土特产自动称重包装指日可待!以去年春节为例,仅仅小磨面、玉米面、玉米糁、小麦仁、粉芡、花椒等,累计销售就达3万多斤,都是人工称重包装的,今年可以大大提高效率了!香菇保鲜冷库、烘干车间,也拉长了20万袋香菇规模种植的产业链。

“高粱羞红了脸、谷穗笑弯了腰。”春华秋实既是对季节的礼赞,更是对生命完满的向往,一个生命在春天的萌发和夏天的绽放后,一定要在秋天结出果实,才不会失于轻飘,才不会虚于此行。驻村帮扶,也是如此吧,我也想努力不虚此行。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