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飞
个人简介:王飞,郑州大学河南省2022年乡村产业振兴培育“头雁”项目第一期培训班学员。1982年出生,中共党员,夏邑县刘店集乡徐马庄村人。2004年返乡创业,创办了王飞家庭农场,主要从事高效农业种植经营。2019年,作为全国典型农民代表之一,受邀参加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庆典。目前,王飞家庭农场流转土地350亩,主要种植优质果树和瓜菜等,辐射带动周边8个乡镇发展大棚蔬菜种植,面积达30余万亩。
学习成就梦想知识改变命运
孙学敏:王飞,你现在是名人了,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代表河南农民登上巡游彩车,接受国家最高领导人和全国人民的检阅。你的事迹启发感动了很多人,特别是在“头雁”培训班上的分享,让很多学员深受启发。我想请你谈一谈,你是怎样从一个辍学的中学生成长为今天优秀的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的?
王飞:我这一路走来,感受最深的是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梦想。1999年,我初中毕业后,就想着去打工挣钱,因为我听小叔说他在苏州工厂里一个月都能挣五六千元,比我爸妈一年挣的钱都多。于是就去投奔小叔,开始在毛衣厂编织自己的梦想。可理想与现实有很大的落差,我织毛衣每个月只能挣几百块钱。于是便告别小叔自己去闯荡。辗转几年,我换了数个城市和工厂,依然没有起色,工资始终没有超过一千块钱。后来我想明白了,小叔干的是修理机床的技术活,而我干的是体力活。没知识,没技术,怨不得工资低。
于是,我就回到了家乡,跟着父亲一起种地。种了3分地的大棚白灵菇,没想到第一年就收入四五万元。我一下子就来劲了,决心在家乡发家致富。第二年,我自己做主,将白灵菇面积扩大了10倍,种了3亩地。结果,我多种了,其他农户也跟着多种,那一年我们赔得血本无归,村里还出来一句顺口溜:要想哭,你就种白灵菇,你要想哭得痛,你明年还得接着种。这都是自己不懂市场知识,栽了大跟头。
年轻的我并不服输,后来又跟着我爸种起了大棚蔬菜。农活的劳累让我思考了很多,做农民真难、真累,年轻时还有力气等到老了还能干得动吗?很快传来了一个好消息,夏邑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要举办绿色证书培训班,我便去上了课,正是这次学习改变了我。那一年我21岁,真正领悟到了知识的力量。
2010年春,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中专班招生,授课地点就在我们村,我兴奋地报了名。经过三年的学习,我掌握了果蔬种植知识与经营管理知识,为后来我经营家庭农场插上了知识的翅膀。
这三年间,我边学习边大胆转型,万万没有想到,又经历了一次挫折。由于我的疏忽,30多亩大棚辣椒几乎绝收,几十万元的投入打了水漂,过年连鞭炮都买不起。好不容易挨到开春,谁料屋漏偏逢连阴雨,买树苗时答应后期给技术服务的苗木贩子却不管了。我没技术,又不会剪枝,一屁股坐地上彻底蒙了。后来我向县农广学校校长求助,他亲自带老师们来给我指导,就这样,从开始学习一直到现在,县农广学校的老师们教给我知识、教给我理念,一步一步陪伴我走到今天,我打心眼里感激他们。
这一路走来,因为享受政府免费的惠民政策,我参加了农民教育培训,系统学习了种植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读中专,上大专,成了省内首批新型职业农民,成长为一名高级农艺师,还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全国共享乡村振兴实践指导师。这一切全靠学习,全靠知识成就了我,我的农场也在一次次磨难中涅槃重生,成功转型。
孙学敏:王飞由一个打工仔成长为一名高级农艺师,一名农业经理人,实现了人生的逆袭和蜕变,深刻诠释了一个重要道理,那就是学习成就梦想,知识改变命运。
承担社会责任助力乡亲纾困
孙学敏:在有关报道和介绍中,注意到你带动了周边人致富,推动了当地乡村产业发展,请你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王飞:我这一路走来,深感艰辛不易,所以我想把自己学习到的知识,摸索到的经验,获得过的恩惠,回报给社会。
我也一直在思考和探索怎样带动乡亲共同致富,怎样带动像自己当年一样痛苦迷茫的年轻人创业。在生产实践中、课堂学习中,和老师交往中,我渐渐找到了答案,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知识在创富路上的重要性。借助我的家庭农场被定为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的优势,我在农场里建立了农民田间学校,免费对周边群众进行现代种植技术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培训。对于那些有技术无资金的农户,就帮助协调贷款;对于没项目的农户,免费提供项目、技术及销售;对没能力创业又不想承担风险的农户,就招到农场来打工。近几年来,我先后举办培训班30余期,3000余人次参与培训,使更多乡亲参与乡村产业中来。
在我的带动下,我们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大棚蔬菜专业村,并辐射带动周边10多个村和邻近乡镇发展大棚蔬菜生产,形成了数万亩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同时,还带动不少农户种植优质果树,获得更高经济收入。除了进行技术指导,帮助乡亲发展种植产业外,我还帮助乡亲对接市场,提高市场销售和整个生产经营效率。正所谓“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在帮助带动更多乡亲致富的同时,也发展壮大了自己。
同时,因为我身在农村,深切地感受到农村留守老人的问题,他们干不动重活了,也不能外出打工了,没有收入来源,在某些家庭里成了家里的负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照顾。如何让老人们生活得有尊严,成了萦绕在我心里的一个问题。于是,我聘请有困难的留守老人到我的农场上班,做点力所能及的杂活,既解决了老有所为的难题,还让老人们有了收入。
孙学敏:吃水不忘挖井人,王飞非常懂得感恩,在自己成功后,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用行动回报乡梓,助力乡亲纾困,担当起了乡村产业振兴的“头雁”重任。
“头雁”学成归来蓄力展翅高飞
孙学敏:王飞在这次“头雁”培训班上很受欢迎,和大家相处非常融洽,学习也特别认真,想请问你在“头雁”培训班学习中有哪些心得和感悟?
王飞:本次“头雁”培训学习,有两个方面的感受最深刻。
一是感受到了“头雁”培训的意义。“头雁”培训就是让真正想干事的人带领更多的农民致富。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参加“头雁”学习,可以更好地融入乡村,带领乡亲们发展产业,共同致富。
二是培训学习改变了自己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包括对产业的发展、三产融合都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本次“头雁”培训学习,比之前参加的培训层次更高,对我来说,非常及时。我个人的事业正在经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需要学习一些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
我这次是带着问题、带着想法来参加培训的,学到了真正能解决问题的知识,比如:这次学习到了股权分配的知识,实用性很强,对自己的工作有很大帮助。特别是专家们的指导,让我深受启发,对下一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孙学敏:我们希望更多像王飞一样优秀的学员加入“头雁”战队,为河南乡村产业振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报记者吴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