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给省领导写了封信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547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2-09-20

他给省领导写了封信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记者刘婷婷

坚守驻村8 年,他从一头乌黑到两鬓斑白,为乡亲奉上最好的年华;不服输、不认命,加班加点是他的家常便饭;他是乡亲的亲人,是靠山,以凡人之力,换了“前何”人间;他的身影,是插在中原大地上醒目的党旗。

韩宇南带领村民整修水渠,汗湿了衣衫。

修路前,前何村积水成河,水是路,路是水。

如今的前何村绿树成荫,水泥路四通八达。

▲2019年12月,韩宇南(左)和村干部为村民发放300亩迷迭香地租近30万元。

92岁的孤寡老人高素真(已故)摸着韩宇南的脸说:“听声音就知道你是韩书记。”

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资料图片

8月26日,国家税务总局河南省税务局一领导打通了韩宇南的电话:“你写给武国定副省长的信他收到了,武省长非常重视,还在信上做了批示,希望你一定在前何村干出个样子。”

太康县马厂镇前何村驻村第一书记韩宇南接完这通电话,长舒了一口气。他挺直身板,眼眶湿润了。

9月15日,前何村和所有中原大地一样,到了丰收的时节。

韩宇南站在前何村的红高粱地里,用手捏了捏穗粒饱满的红高粱满脸是笑:高粱丰收了!

“我把信寄给武省长后,心里是既盼又怕。”韩宇南说,盼的是武省长能看到自己的信,了解他携妻驻村8年来前何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他的心路历程,怕的是自己不过是全省1.3万多名驻村第一书记中的普通一员,这样做会给领导添麻烦。

横下一条心,修通党群“连心路”

“我给武省长写这封信,是想让武省长知道,刚到村里,我就横下了心,要干出个样子来。”韩宇南说。

2015年8月26日,一场大雨过后,前何村积水成河,水是路,路是水,一群鸭子在路中间的水面上嘎嘎叫。

“我就是在这一天‘溜着墙根儿’深一脚、浅一脚进村的,走几步看看墙头有没有东西掉下来,再走几步看看脚下有没有深水坑。”韩宇南说,一进村,路的事就让他上头。

修路!韩宇南确定了到任的第一件事。

前何村谁都清楚不能不修路,但村班子不团结、村民结怨深、村里没有钱等现实情况,从村干部到群众,都认为这路修不成。

韩宇南提出要修路,从村干部到村民,很多人都不表态,他们不信一个城里来“镀金”的人,能干成这史无前例的事。

“不修路前何村就没出路,全村就没有凝聚力,我也难在这里稳住脚!”韩宇南发誓要修成这条党群“连心路”。

2015年11月,寒冬,天刚蒙蒙亮,韩宇南就在村口逐段路实地丈量。劳动力不足,韩宇南就领着村干部每人一把铁锹从早干到晚,一天又一天,雷打不动,韩宇南亲自干的消息很快传遍全村。

“韩书记都亲自干了,咱还等啥?走,拿着家伙上工地吧!”67岁的前何村村民何富金说。

先来了何富金,然后又来几个村民,最后来了一群村民。

4个月时间里,全村共出动1100多人次,挖坑塘取土800多车,终于垫平了全村的水洼道路。

“走在平坦的大路上,感觉像在做梦。”何富金说,通过这件事,彻底服气了,“韩书记,中!”

外出打工4年没回来的村民何开会是在一个夜晚开车回村的,转了一圈又一圈,愣是找不到自己的家,最后给侄子打电话才找到了近在眼前的家门。

路修成了,驻村第一书记韩宇南也走进了前何村村民心里。

当第一书记不光是修个路

“当第一书记不光是简单修个路,还要带全村老百姓致富。”韩宇南说,这是他的使命。

9月15日,前何村村口的扶贫车间里,几十台缝纫机飞速运转,操作台上堆满了制作衣服的布料,46岁的村民李芳正与本村的姐妹们忙着缝纫、走线。

“在家门口的厂里上班,步行三五分钟就到了,每年种地的收入就不说了,光在这里每月就能挣三四千块钱,重要的是能照顾老人和孩子。”李芳说。

这几年,前何村的务工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全村有劳动能力的困难户都有一个以上产业增收项目,有培训意愿的困难户掌握月嫂、技术工等一门以上就业创业技能,有能力就业的家庭至少有一个人有工资性收入,引领800多人外出务工,78人通过在扶贫车间务工实现了就地增收,村内低收入群众增收的幸福通道越来越宽。

村里有了产业项目,村民有了技能,务工就有了信心;腰包鼓了,笑容多了,日子就美了。

嫁到前何村37年的村民常爱梅感叹:“之前30多年的日子只能说是勉强活着,这几年的日子才算是生活。”

2021年,前何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15683元。

为了让前何村翻身,韩宇南绞尽脑汁、东奔西跑,上项目、跑资金、建工厂、办产业,前何村脱贫过程中的任何困难都被他一个一个克服。

现在,乡亲们心照不宣:“有困难,找老韩!”

光在岸上看是不行的

“我写信还想给武省长说,第一书记带领大家致富,不能光在岸上看,还要自己亲自干。”韩宇南琢磨,传统的生产方式只能解决温饱问题,想在这豫东平原刨来富裕,得有办法,得有胆量!

咋办?蔬菜种起来。

为了开阔大家的视野,韩宇南带领村干部赴漯河、郸城和安徽亳州等地考察大蒜、红薯、辣椒等特色经济作物种植,更新前何村人脑子中“收了小麦种玉米”的传统观念。

“光号召没有用,为了让大伙儿放心,买辣椒种子的钱我来出,赚了是村民的,赔了是我的。”韩宇南给村民吃下定心丸。

“2015年的大年三十,雪下得正紧,妻子让去买年货,我坐立不安,因为当时手头的存款都拿去买了辣椒种子,前前后后花了5万多元。”提及此事,韩宇南说,当时擅作主张,心慌得很。好在妻子知道内情后没多说什么。

2016年年初,韩宇南召开群众大会号召大家种辣椒。

“刚过完春节就看到韩书记在大棚里育辣椒苗,我心想,他一个外来人劲儿都那么大,咱不能不干!我一拍桌子,干!”说起当年的事儿,56岁的村民郭秀荣笑得合不拢嘴。当年她种了4亩辣椒,卖了1.6万元。她说,从小到大没有见过一亩地能挣这么多钱。

2016年,前何村种了180亩辣椒,亩产增收4000多元,全村共计增收70余万元。如今,前何村种了西瓜、豆角等36座反季节蔬菜大棚,一座大棚占地0.8亩,年收入两三万元。

当官不像官,反倒像个傻子、疯子。

“听到这话,我可高兴了。为了前何村早日脱贫,我就必须疯着干,就宁愿冒傻气!”韩宇南说。

前何村的老百姓被韩宇南折服了。

爱人的支持让他奋力前行

“没想到,我的妻子潘丽英退休后自愿跟随我来农村志愿扶贫。”韩宇南说,当初听说他要来前何村扶贫,她一百个不情愿。

“你一个农村娃走出来了又回去,再说咱老父亲已经80多岁,要是有个好歹,可咋办?”出发那天,潘丽英为韩宇南整理行囊,送别时,两眼泪花。

“驻村第四个月,在微信朋友圈妻子看到前何村一房屋失火,我站在着火的房顶拿着喷水管子灭火的图片,她哭着打来电话,‘你不要命了,要是掉到火窝里了可咋办?’第二天,她没有一丝犹豫,拉着箱子就来村里照顾我。”韩宇南说,一直以来他对妻子充满了感激。

乡亲们的日子好起来,加上韩宇南又上了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前何村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我去县城走亲戚,人家都说我们摊上了个好干部,有福气!”9月15日,66岁的村民王秀琴与她的舞蹈队闺蜜们围坐在一起拉家常,当着潘丽英的面夸韩宇南。

“刚生完孩子那段时间生了一场大病,走路无力,几十年来没出过家门,做梦都没想到,现在年纪大了身体反而好了,下地干活都不是问题。这得益于潘丽英老师教我们跳广场舞,精神面貌大不一样,心情好,也吃胖了,体重从80斤增到了100斤。”说到情动,王秀琴即兴跳了起来。

在融入前何村这个大家庭后,潘丽英又积极组织妇女们编藤椅、织渔网增加收入,还自任教练组织成立舞蹈队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成为前何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妻子放弃城市生活来村里志愿扶贫,韩宇南也把他80多岁的老父亲接到村里养老,免了后顾之忧。

乡亲们舍不得他离开

一个驻村第一书记,把一家人从城里拉扯回了农村,委屈吗?后悔吗?

“苦过、累过,也哭过,但唯独没有后悔过。村里产业正在火热发展,不能留个半拉子工程,说到底还是不舍得走,舍不得这里的村民,和他们有感情了。”韩宇南说。

有了感情,自己不愿意割舍。

92岁的孤寡老人高素真大娘(已故)失明多年,只要一听见开门声和说话声,就知道是韩宇南又来看她了。“听声音就知道你是韩书记,摸摸你的脸就知道你长啥样。”

中风偏瘫导致不能说话、不能行走的宋素梅大嫂半倚在床头,身上穿着韩宇南给她买的新衣服,看到韩宇南,紧紧抓着他的手,嘴里发出“啊啊”的声音,眼里饱含喜悦。

孤寡老人何金居大爷弥留之际已经不能说话,但仍目不转睛地望着韩宇南。韩宇南也紧紧地拥着他的手,泪流不止,送大爷安详离世。

…………

连续8个春节,韩宇南都在村里和孤寡老人一起过除夕,最早是他自己一个人,后来又加上了妻子潘丽英。

每次放学,孩子们遇到韩宇南都会像小鸟一样扑过来,围着喊:“韩爷爷韩爷爷,你看我是不是又长高了?”

2017年,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的韩宇南驻村期满。

听说韩宇南要走,前何村村民自发向上级写信,按下一大片鲜红的手印,挽留韩宇南继续驻村。

前何村的村民们说,韩宇南就是他们的靠山,是发展产业的靠山,是增收的靠山,他不能走。

好日子,一起干!

过去天天熬着苦日子,现在是带着劲头干。

如今的前何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们也变得更自信。

“我种的庄稼比别人的都要好。”何富金是个种地老把式,种了17亩地,“什么时候打药,打什么药,村民都要来问问我。我现在还在村内当保洁员,每个月500块钱,没想到年近古稀还能领上一份稳定的工资。”

9月15日,前何村党政服务中心后院传来阵阵羊叫声。58岁的村民何金朋说,这是自己养的30只羊。此外,何金朋还担任村里网格员,参与疫情防控、治安防控等工作。

“我特别反感那些等靠要的懒汉,咱本事不大,但出力操心没问题,致富路上不能比别人差。”何金朋生怕不努力就赶不上别人。

村民们常说:“韩书记为我们付出了时间、倾注了感情,有他在,我们就安心、就放心。”

韩宇南的无私和奉献赢得了乡亲们的心,也赢得了社会的肯定。

村史馆内,墙上层层叠叠挂满了一面面鲜红的锦旗,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税务系统先进工作者等一枚枚荣誉奖章耀眼夺目。

“这是2000多名村民对我的信任,是大家共同的成绩。”面对荣誉,韩宇南腼腆地低下了头。

如今的前何村因脱贫而变美:自来水、电力、宽带、天然气、硬化路户户通,健身设施齐全充足,校园图书室宽敞整洁,经济作物一片连着一片。

韩宇南说,除了村子变美,前何村变化最大的是村民彻底回归到勤劳致富的正道上。

秋高气爽,前何村道路两旁绿色的枝丫焕发勃勃生机,明媚的阳光沐浴着这里的一草一木,也映照着一颗颗炽热的心。

前何村已成韩宇南的家

“写信给武省长我想说的是,我作为党员、驻村第一书记,在哪儿都是发光发热,但前何村更需要我,我不想走。”韩宇南说。

“我们把老韩当亲人,不光跟他聊增收致富搞生产,生活上的事情也会找他出出主意。”38岁的村民贾德亮笑着说。

有一次贾德亮跟老婆吵架,老婆生气回了娘家,他一个人在家喝闷酒。韩宇南听说后,带贾德亮去找老婆道歉,把老婆请了回来。

贾德亮的事业发展也与韩宇南有渊源。

2017年,贾德亮种的100亩西瓜找不到销路,眼看就要烂在地里,愁得头发都白了。对呀,有困难,找老韩!把这事讲给韩宇南不到两天,他就帮忙联系到了销路,每斤比市场价还高出2毛钱。

驻村到期,韩书记走了咋办?

贾德亮瞪大双眼,神情紧张地嘟囔:“那不行!这样好的干部再也找不到了,亲叔亲大爷也没这么亲。不想让他走,我们也不会让他走。”

韩宇南有多累,前何村的干部群众都知道,刚来前何村的时候,韩宇南红光满面,满头黑发;8年过去了,54岁的韩宇南黑发变白发,皮肤黑黝黝。

韩宇南的心中有个前何村的远方:这里有品种繁多的植物园、遍地庄稼,有村民的乐园、幼儿园、科技园、物流园、动物园、加工园、养殖园,还有老年人照料中心,等等。

“前何村就是俺的家,这个家已经脱贫,但还有很多事没有办完,还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路上,我不想走,我不能走,我不敢走,我不放心走。”韩宇南说,他想亲眼看着前何村和前何村的乡亲们走在乡村振兴的头排。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