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承留镇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第08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549期:第08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2-09-22

济源承留镇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记者黄红立通讯员王成栋马雷报

魅力承留

一年之中开心事,喜看丰收粮满仓。

2022年,济源中国农民丰收节庆典选在了承留镇大沟河村的“大沟河农业公园”。

承留镇,全国文明镇、国家级经济发达镇。

济源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市委书记史秉锐在承留镇调研时强调:“要统筹好城乡发展,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激活发展潜力,唱响乡村振兴主旋律。”

挖掘农业价值

注入农业更多的“三产”要素

9月17日,星期六,记者穿行于济源南山森林公园蜿蜒的山路,满眼翠绿,到大沟河村,半小时路程,可谓眼前一亮,豁然开朗。

这里青山环绕,小桥流水,围湖栈道、跨湖观景平台、景观小品,鸭鹅浮水拨清波,湖光山色两相宜,一派江南园林秀色,诗情画意般的自然风光瞬间定格,犹如沉醉在天然氧吧。

漫步走进“大沟河乡村驿站”,草坪上、河堤上、停车场停满了车辆,帐篷、天幕一个挨着一个,每一块草地上都“长满”了露营人;咖啡书屋内,读书的孩子和喝咖啡的年轻人互不干扰,一派幽静安逸;直播间内,承留的特色产品和济源的特色农产品一应俱全,来自“太行文创公司”的“网红”正在推销土蜂蜜,直播间里互动不断,粉丝纷纷下单购买……

今年45岁的驻村第一书记朱东方,被市督查局派驻该村已经4年多。

“大沟河村曾是省级贫困村,我刚来村里路灯都没有!”朱东方说,大沟河村位居济源南山森林公园腹地,生态是最大的优势。该村曾利用满山的槐花举办“槐花节”,但缺少吃、住、玩的业态,乡村旅游一直没做起来。

在今年的济源乡村旅游建设中,该村是首批打造的12个示范村之一。专业的团队将大沟河村定位为“大沟河农业公园”,改造两座粮站旧所,新建3座现代建筑,建成了咖啡书屋、特色农产品展示直播间、识丁造物手工文创店;对12座村民居住的3层洋楼,统一标准化运作提升为餐饮和民宿,可一次性接待餐饮1100人、住宿300人。

“整合资金投了600多万元!”承留镇党委书记杜中联说,“投入值得,运营公司专业运作,农家乐发展了10家,民宿开了3家,每到周末,游人如潮,停车场不够用,路边绵延5公里都是游客的车。”

“丰收节放到这里‘中’!”“槐香阁”农家乐的老板张红霞说,“经营农家乐数年,一直不温不火,今年,农业公园建设后,生意一下子火爆起来,每天都有客人,周末更是接待不过来!”

春华秋实,春种秋收。“大沟河农业公园”的乡村旅游模式是承留镇以“工业强镇、农旅富民、产城融合、一体发展”为总体思路,做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乡村旅游、农业招商引资“三篇文章”,推动农文旅融合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先行区的生动实践。

织密“党群连心”网“五星”辉映乡村振兴路

在安腰村,18名党员的家门口,一团团“红”格外醒目。党旗形状的铭牌上,党员姓名连同党员承诺一并公开亮相,传递出无言的力量。

挂牌子只是第一步。自党群连心工程实施以来,翻开安腰村支部党员联户工作台账,记录详细明了:增加村里游园的座椅和健身器材、新修一条环村步道、抹平文化广场上容易崴脚的坑洼……

周吉安是承留镇仓房庄村一名党员。仓房庄村的自来水管道因年代久远,去年汛期之后出现阻塞,严重影响了靳樱桃等几户群众的日常生活。

作为靳樱桃的联户党员,周吉安得知后,迅速与村干部商议,组织党员干部,开挖多处管道,查找水管阻塞的地方。水源地距靳樱桃家所在的居民点有2000多米,又全是地下管道,找管道难,找堵塞处更难,但村里的党员干部仅用两天就完成了自来水管道修理工作。

挂牌子、修管道……这是承留镇以“五星”支部创建为抓手,开展党群连心工程一个个为民实事的样本。

“五星”支部创建工作是河南省委着眼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推动乡村振兴而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对照评定标准,我们村聚焦产业兴旺,积极引入外界资金,推进项目建设,今年村集体经济争取再创新高,同时持续在生态宜居、平安法治方面加大投入力度。”花石村党支部书记周全喜说,“自‘五星’支部创建工作开展以来,花石村定准争‘星’目标,瞄准创‘星’标准,准确把握创建任务和标准,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承留镇以“五星”支部创建为重要抓手,深入实施党群连心工程,号召广大党员进村居、入网格,做好“认亲、走亲、帮亲”三篇文章,实现划分网格、党群结对、认亲联系全覆盖,充分利用数字乡村管理平台,采取“信息互动线上聊+上门入户线下走+点单接单及时办”方式,叫响“有困难找党员”品牌,全方位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末梢堵塞问题,确保“五星”支部创建落实落细,力争每一个村级党组织普遍实现晋位升级,推动“五星”支部创建活动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五星’支部创建,实施党群连心工程,就是要真正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米’,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红利,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承留镇党委书记杜中联说,“承留镇以党群连心工程为抓手,拉高坐标,结合工业转型升级、乡村全面振兴、城镇建设提质、基层有效治理、服务民生实事五个方面工作,用党群连心工程活动成果来推动和检验各项工作的落实,助力乡村振兴。”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擦亮乡村振兴美丽底色

“要积极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打造生态宜居特色品牌,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和乡村风貌全面提升。”史秉锐在承留镇调研时强调。

9月16日,走进承留镇张庄村,入村的道路两旁,绿树成荫,废旧轮胎制作的花盆里,各种颜色的波斯菊花花开争艳;村头的游园内,水系清澈,步道蜿蜒,原生态的青石错落有致,嫩绿的草坪洒满秋阳,一群老人和孩子正在静静享受着惬意时光……村庄规划统一,全部是两层的院落,街道整齐洁净,车辆停放有序……

“张庄村通过建立‘巷道长’制度,实施‘网络员’管理,坚持‘周六’文明清洁日,实施垃圾分类、一荒变四园、雨污分流治理,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实现了三无一规范一眼净,实现了家园变花园。”张庄村党支部书记李兴火说,每次“文明清洁日”后,党支部都要组织大检查,对获得“卫生标兵户”的家庭敲锣打鼓发锦旗、送奖品。

张庄村是承留镇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承留镇坚持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注重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群众的主体作用,做好乡村建设规划,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引导群众主动参与,改善环境,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全力建设美丽宜居的新家园,使全镇村庄环境得到提升,村容村貌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近年来,承留镇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投资7867万元,完成21个村的污水管网项目,积极推进“厕所革命”,累计完成户厕改造11343户。高标准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在承留、周庄、枣林等13个村开展垃圾分类工作,配备运输车辆27辆、分类垃圾桶7000余个,创新了“户分类、镇收运、集中处置”的垃圾治理新模式,基本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的目标。坚持推进“四美乡村”“五美庭院”创建,进行“一荒变四园”整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滴水不漏,多措并举地开展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进一步推动了农村人居环境提档升级。

5月9日,承留镇召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观摩点评暨沿线整治工作推进会。会上,张庄村、王拐新村、安腰村、玉皇庙村、高沟新村、当庄村获得人居环境整治“流动红旗”;南姚河东村、卫庄村、小南姚村、孔庄村、孤树村、张河村被颁发“流动黑旗”。

“建立‘红黑旗’考评机制的初衷,就是要激发村与村之间的‘比学赶超’意识,目的是化‘考核压力’为‘干事动力’,形成争红旗、扛大旗的良性循环,形成全民参与、合力整治的良好氛围,推动全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常态长效。”杜中联说。

质变是量变的累积。花木常青,乡村如画,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带来了承留镇村文化、乡风文明、农民素质等内在气质的显著提升,环境优美、舒适宜居的乡村田园风光,绘就了乡村振兴幸福底色。

夯实产业根基点燃乡村振兴“主引擎”

“要突出产业振兴,扎实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招商、发展乡村旅游‘三篇文章’,积极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复合型农业,推动农村产业全面优化升级,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史秉锐在承留镇调研时强调。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产业兴旺,乡村振兴才能底气足。

“这几天正在忙着农业结构调整,给群众讲收益,去年全村蔬菜种子制种是300亩,今年要达到380亩。”9月17日下午,记者到卫佛安村采访,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陈国胜给记者吃了“闭门羹”。

“卫佛安村的特色产业主要是蔬菜制种和富硒西瓜种植。”陈国胜在电话中说,“西瓜种植有30余年的历史,‘西瓜消夏旅游文化节’也举办了十年,村里正在谋划西瓜深加工业,开发西瓜醋、西瓜酒、西瓜酱等产品。现在的关键是发动群众、招商引资做大做强这两个产业。”

卫佛安村是发展特色产业富了农民。而紧邻的花石村却是靠深化改革,发展乡村旅游,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不仅富了群众,也壮大了村集体。

“花石村原本是个穷山沟,真正的转变是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始。”花石村党支部书记周全喜说。2015年,花石村成为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国家级试点。依靠有山、林、水自然资源禀赋和距离济源城区近的区位优势,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特色经济优势,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农业招商引资,先后打造了南山滑雪场、南山水上乐园、千亩梅园、灯展暨打铁花、济源市金花石啤酒公司等特色产业,实现了“春天赏花,夏天戏水,秋天采果,冬天滑雪”一年四季都有景的乡村旅游“花石模式”,成为全省乡村旅游最佳“网红打卡地”。

打造研学教育基地,拓展水经济、丰富夜经济。说到村里的发展,周全喜思路更加清晰:“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今年的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能达300万元。”

“花石效应”正在凸显。承留镇成功申报了“金花石”省级田园综合体项目,将花石村及周边的栲栳村、安腰村一体发展,规划实施27个项目,计划投入资金4.9亿元。通过三年的努力,将“金花石”田园综合体打造成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示范区,成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乡村振兴、全面小康、共同富裕的先行区。

“乡村旅游,做的是旅游,拓展的却是农村就业和产业发展之路,提振的则是乡村的经济和民生。”杜中联说,承留将充分挖掘各村风貌民俗、人文历史、特色产业等优势,推进“一村一精品”乡村旅游工程。

九月的承留,碧水穿城过,满城绿成荫,城乡色彩斑斓。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农业产业特色明显,乡村旅游美景如画。

“城西望,向未来!”奋进新时代,对奋斗历史最好的致敬,是书写新的奋斗篇章。承留镇正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济源的西部新城、打造国家级经济发达镇,新目标已在路上,乡村振兴愿景渐行渐近……

承留生态南山党建示范带

承留绿茵种子基地

美丽花石村

(本版图片由济源摄影家协会提供)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