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黄红立通讯员吴宏炎陈怡平
伊滨科技城中心城区
在洛阳版图中,伊滨是最“年轻”的区,辖4个镇、87个社区。
伊滨区的发展定位经历了产业集聚区、行政副中心、洛阳明日新城、科技产业新城四个阶段。
推动伊滨科技城建设,全力打造引领洛阳创新发展的“主引擎”,是洛阳贯彻落实省委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洛阳市委赋予伊滨新的发展定位。
4月份,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江凌在伊滨区调研乡村振兴时强调:要着力挖掘和盘活乡村资源,推动乡村与市场更紧密联系起来,策划引进一批产业投资项目,鼓励支持更多返乡乡贤、优质乡村运营商等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更多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打造伊滨科技城,农业农村是‘潜力板’。”伊滨区党工委书记何武周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之本,结合伊滨区位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创新“农业+”模式,乡村连市场,着力打造乡村振兴“伊滨样板”。
9月18日,洛阳市伊滨区寇店镇朱窑社区1258亩谷子陆续迎来秋收,谷子种植大户马建森家喜开“第一镰”。
朱窑社区位于伊滨区丘陵地带,在“五星”支部创建工作中,以创建“产业兴旺星”为契机,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谷子种植,通过“社区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利用乡村振兴资金建成了日加工15吨小米的生产线,注册了“朱窑小米”品牌,逐步形成了集生态种植、生产加工、品牌销售于一体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模式。
朱窑社区是伊滨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一个缩影。
时间倒回,5月26日,洛阳市伊滨区“科创贷”、乡村振兴暨政银企合作签约仪式上,伊滨区成立乡村振兴增信基金,首期出资1000万元,专项用于为农业银行发放的支持区内乡贤创业、乡村运营、集镇建设、“三变”改革等领域的“惠农e贷”等农户信用贷款提供增信。
用实实在在的政策、“真金白银”发力乡村振兴的实例,在伊滨区还有很多。
近年,伊滨区对标洛阳市委乡村振兴“151”工作举措,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多元发展”的思路和“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多元投入、产业特色高效”的原则,立足资源优势和特色优势,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出台扶持政策,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打造现代园区智慧农业,创新“农业+”模式,推进“三产”融合,促进农民增收,壮大社区集体经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9月7日,李村镇老井社区的红薯种植基地一派繁忙景象,一个个粉嫩的小红薯被翻出地面,村民正在忙着分拣、装车、起运……
当天,商家地头收购,普薯32号和烟薯25号两个品种,亩产750公斤左右,其中符合高标准要求的有200多公斤,包装后价格为5.5元/公斤,剩余500多公斤价格为1.3元/公斤,每亩销售额7000多元,每亩纯收益近5000元。
老井社区地处山区,受水源条件限制,一直以种植玉米、小麦等常规作物为主,产量低,收益差。
近年,老井社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成立农业合作社,流转土地350亩,种植特色红薯。
“红薯收获后,我们将种植多彩油菜和普通油菜,发展观光旅游,待花期结束可以加工菜籽油销售,又是一笔收入!”该社区党支部书记牛继承说。
老井社区发展特色红薯是伊滨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一个缩影。
伊滨区出台了《特色农业红薯种植实施方案》,并与河南科技大学、洛阳市红薯产业协会签订甘薯生产技术服务协议,由该协会提供优质种苗及全程技术指导。
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上,伊滨区制订了《南部山区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带项目奖补实施方案》,围绕“万亩花卉、万亩苗木、万亩小米、万亩林果、万亩花生”五大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发展优质林果、小米、花生、特色红薯等特色农业。
目前,已经形成了寇店镇以谷子、艾草种植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李村镇以采摘和大豆种植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诸葛镇以谷子和石榴种植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庞村镇以采摘、观光旅游种植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
寇店镇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实现了“每个社区有特色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致富门路”的目标。目前,寇店镇形成了“千亩谷子、千亩花生、千亩大豆、千亩艾草、千亩中药材、千亩石榴”六个丰产“千亩方”种植新模式,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凸显,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
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上,伊滨区持续培育壮大以乡贤为带头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今年新注册成立各类农业经营主体12家、家庭农场5家、合作社3家。
打造智慧农业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9月18日,位于寇店镇的洛阳国际现代智慧农业科技示范区,一期无土种植智能温室大棚主体结构封顶。
该项目引进国际先进的新型中荷高效日光温室,运用国内外先进高新生产技术进行无土栽培。通过智能感知系统、生产管理系统、科学水肥系统、病害预警系统,可实现从播种到收获全过程的智能化监管。
“打开手机便可了解庄稼的生长情况,随时随地就能掌握土壤水分和肥力状况;遇到病虫害方面问题,在田间地头可以远程咨询农技专家;农产品可全程溯源,让消费者更放心……”伊滨区政协工委主任马少军说,洛阳国际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包括三个功能区,一是服务区,二是核心的农业旅游区,三是智慧农业生产示范区。
该示范区二期项目是智慧生态鱼菜生产示范基地和现代设施农业产业集群,园区规划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种果不施肥”的可循环和谐生态发展。
“未来,园区将按照‘新理念、新模式、新农村、新农人’的理念,打造集采摘娱乐、观光旅游、研学培训、农产品消费、体验康养等于一体的现代智慧农业项目,打造成洛阳智慧农业标杆,探索实施以智慧农业引领现代农业的伊滨方案。”马少军说,项目建成后,将提供2000余个就业机会,年吸引游客百万余人。
现代智慧农业园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载体和平台,是推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
“园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跳出农业发展农业,推动“农业+文+旅+”是伊滨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又一主导理念。
目前,庞村镇现代农业智能化产业园一期已完成实施规划,正与国开行对接。
梵朴森林生活园已完成整体形象建设,声光电调试、网红打卡地建设正在持续推进完善。
…………
乡贤返乡创业“乡贤链+产业链”互动互促
马玉宗,68岁,寇店镇朱窑社区居民。
2021年3月,在伊滨区乡村振兴热潮感染下,他将江苏、浙江的两个企业交给儿女打理,回到家乡成立了河南省玉鑫旅游服务有限公司,在万安山景区下、大谷关景区旁,利用“三清两建”成果,投资建设集休闲度假、农业旅游、亲子互动、户外主题沉浸式体验于一体的“沐养山庄”田园综合体项目。
以农为本,联农带农。今年4月20日,“沐养山庄”迎宾。目前,该项目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安置周边30多名群众就业。6月底,公司又与水泉村签订了770亩荒山的开发利用合同,发展特色林果业……
谷小强,39岁,庞村镇西庞社区居民。创办丰龙办公家具公司,但主业基本在外地。
2021年7月,他将技术研发部和业务销售部回迁至庞村镇。为此他下了“血本”,回迁员工30余人,每人每月工资上涨1500元,还包吃、包住、包接送。
“能为家乡做贡献,回迁就值得!”谷小强说,目前,公司已安排乡亲就业170人。
“一老一少”乡贤返乡创业是伊滨区以乡贤返乡创业为抓手发展乡村产业的代表。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振兴。伊滨区乡贤返乡创业工作专班通过强阵地、树典型、育主体、抓载体,全面营造乡贤“同心、同向”发展氛围,建立乡贤数据库,收录乡贤1220名;建立乡贤返乡创业产业项目库,坚持“项目为王”,入库项目105个;统筹推进“乡贤链+产业链”互动互促,截至目前,乡贤返乡创业存量项目91个,投资总额13.2亿元。
“乡村振兴应激活‘人、地、钱’三要素。‘乡贤链+产业链’互动互促,产业发展才能‘接二连三’。”伊滨区乡贤返乡创业工作专班办主任皮东宇说,“乡贤回乡干自家事”更有感情,更舍得投入。
引乡贤人才,更要培育乡土人才。今年,伊滨区结合“人人持证、技能洛阳”建设,已开展特色种植、中式烹调、电子商务等培训30期,培训学员1387人。
在庞村镇乡贤创新创业园,5000平方米的创业园免费提供给乡贤使用,回迁外贸及电商企业16家,新注册企业5家,完成出口创汇6653万元,同比增长120%,引进研发人才,引导乡贤在创业园成立了庞龙公司,运营3个月内推出了24款智能化新品,引领了庞村钢制家具产业向智能化方向迈进。
“三变”改革“强村公司”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9月18日,寇店镇常村社区种植大户刘波的生地黄种植基地,绿油油的生地黄枝壮叶肥,长势喜人,刘波和几名工人在忙着除草。
常村社区是伊滨区“三变”改革试点社区,该社区以“三变”改革为抓手,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流转土地1300余亩,成立集体股份合作社,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在外经商、有中药材种植经验的刘波,回到家乡承包了900余亩土地,种植生地黄、花生等。
目前,刘波年收入达800余万元,带动周边60余名农民就业。而在寇店镇,像刘波这样的种植大户还有很多。
李村镇通过“三变”改革,成立社区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进行股民认定、股权量化。全镇29个社区年集体经济收入达10万元以上,其中20个社区达100万元以上,5个社区达500万元以上。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何武周说,伊滨区充分利用伊滨科技城的发展定位,创新乡村运营思路,以“强村公司”为抓手,开展“三变”改革,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强村公司’是社区、镇和区三级成立的发展集体经济的公司或者合作社的统称。”伊滨区乡村振兴办主任张冠军说。
如今,伊滨区形成了区级“强村公司”引导、镇级“强村公司”主导、村级“强村公司”补充的三级协同强村矩阵“主引擎”,通过盘活各方资源,打破原有各社区单打独斗局面,推动各社区资源、资产、资金的再整合、再利用,抱团发展,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最大化,激活了乡村振兴新动能。
通过“三变”改革,探索“强村公司”模式,伊滨区建立了区、镇、社区三级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已完成8个试点先行社区7种集体经济发展类型的总结梳理工作,新增“三变”改革项目12个,目前,已开工建设10个,完成投资8198万元。全区87个社区,年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10万元以上。2022年春节,有42个社区实现了分红,共分红5100万元。
金秋9月,丰收时节。看伊滨,中心城区,项目建设热火朝天;乡村田野,色彩斑斓,秋韵如画;“五星”支部创建亮点特色多、乡村产业发展迸发新动能、乡村运营迈上新台阶、“三变”改革激发新活力、城乡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
“伊滨科技城规划蓝图已绘就,乡村振兴的新画卷也要多姿多彩!”何武周信心满满地说,洛阳市委乡村振兴“151”工作举措,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洛阳实践”,伊滨区唯以实干践行使命,以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擦亮乡村振兴底色,奏响乡村振兴“最强音”,推动乡村振兴驶入“快车道”!
伊滨谷子
伊滨红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