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推动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稳粮增收答案在漯河今天是咱丰收的日子用丰收回报“母亲”图片新闻
第01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550期:第01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2-09-23

稳粮增收答案在漯河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记者孙雅琳仵树大

今天,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河南省主会场活动,在漯河市临颍县皇帝庙乡商桥村举行。

走进临颍县、舞阳县、郾城区的高标准农田,成片的玉米、大豆籽粒渐满,豆荚臌胀,即将迎来收获。

漯河市位于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粮食年深加工能力达到600万吨,全市食品产业年营业收入达2000亿元,占河南省的六分之一、全国的六十分之一;2021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73元,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3亿元。

稳粮保供与增收增效如何做到有效统一?在漯河可以找到答案。

漯河市构筑的“三链同构、农食融合”发展模式,有效破解了稳粮保供与调整产业结构难以兼顾、农户种粮与农民增收难以两全、种粮大县大多是财政穷县的难题,在粮食主产区树立了样板、作出了示范。

“第一车间”建在广袤田间

9月8日,在舞阳县泥河洼16万亩高标准农田里,65岁的马湾村村民马国河刚刚结束了一场观摩。“用玉米三角定苗免耕施肥播种机,清茬、开沟、播种、施肥、铺滴灌管一次完成。老百姓种地省时省工不受罪。”

漯河市农业机械技术中心主任史有来说,玉米三角定苗密植,具有通风透光、不易倒伏的优点,每亩可种植玉米5000~7000株,“市乡村振兴局和市农业机械技术中心联合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建立2700亩的试验示范方,每亩玉米多种1500多株,亩产由过去的600多公斤提升到去年的817.2公斤,今年有望突破850公斤。”

全国劳动模范、舞阳县东红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闫跃东,种了1260亩的大豆和玉米,其中400亩玉米采用三角定苗密植,铺设了滴灌管。

“能减少三分之一的施肥量,每亩只需要施用50~60公斤肥,水肥一体化滴到玉米根部,还能节省三分之二的浇水量。”闫跃东算起了账,“一个小时只用5度电,农业用电一度4毛钱。以前浇地一亩要三个小时,使用柴油的成本就得40元。”

在郾城区庄店乡,种粮大户赵哲峰的660亩大豆和玉米,就位于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里。

艾瑞德500米大型平移式喷灌机、人工增雨炮、小气候信息采集器、孢子捕捉仪等,让赵哲峰种地增收多了底气:“今年小麦一斤卖到1.53元,总共收入110万元。种一季小麦,一年的种地成本就顾住了。等340亩玉米和320亩大豆收获后,就是纯利润了。”

2021年,漯河市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123万亩,优质小辣椒常年保持在40万亩以上,成为豫中南地区最大的小辣椒产销基地;生猪年出栏300万头以上,猪肉产量23万吨,均居河南全省前列。

漯河市把农田和养殖场作为“第一车间”,围绕食品企业原料供应需求,在舞阳、临颍两县和郾城区都创建了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市现有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品牌农产品生产基地总面积64.8万亩。

同时,漯河立足粮食安全生产,积极推广多种高效稳粮增收建链农业,比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小麦、花生轮作模式,大蒜、早茬玉米轮作模式,小麦、西瓜套种模式,烟叶+甘薯套种模式,早春大棚马铃薯、叶菜类蔬菜轮作模式等,以绿色高质高效引领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稳粮增效增收。并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现代农业产业园,重点培育面制品、肉制品、休闲食品、大健康食品、果蔬饮料、调味品、预制菜等10大产业链。

从麦到面的科技“内涵”

除尘、筛选、精配、“干洗”、净麦、磁选、色选……一粒麦子要经过50多道工序才能磨成面粉。

9月9日,在舞莲面粉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帅说:“舞莲面粉生产线的小麦从出仓到加工成粉,整个生产过程实现了无尘全封闭。”

作为舞阳县唯一的配套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舞莲面粉有限公司依托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日加工面粉600吨,年小麦加工能力40万吨。

当天,舞莲面粉有限公司小麦毛粮的收购价是1.525元一斤。

漯河市以食品企业需求为导向,出台《关于支持小麦产业化联合体建设推进“三链同构”若干措施》,推动面制品生产企业、面粉加工企业、粮食仓储企业、粮食专业合作社、农科院和育种专家等五个层面深度合作,实现专种专收专储专用,形成“五级订单”、优粮优价联结模式。已建成的7个小麦产业化联合体和1个玉米产业化联合体,联结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82家、食品企业32家,联合体内种植户亩均增收100元以上。

“100公斤小麦只生产15公斤面粉,灰分含量0.4%~0.5%,面筋含量30%,这是我们的鲜拌面对面粉质量的要求。”南街村南德食品有限公司鲜拌面厂技术总监王红新说。

灰分是面粉样品灼烧后剩下的矿物质元素,是面粉分等定级的主要指标之一,加工精度越高,灰分含量越低。

除了好面粉,鲜拌面的面饼还采用了生物乳酸保鲜技术,无须冷藏,常温下可保存6个月。提供这项技术支撑的是南街村集团技术中心。

技术中心挂有三块牌子:河南省小麦面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街村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南街村集团中原学者工作站。

技术中心科研负责人任红凯说,中心2003年成立,现有博士23个、进站博士后4个,2019年又成立了中原学者工作站。为服务集团新产品新工艺开发,2021年科研投入达8164万元。目前,技术中心正在进行大豆肽功能性食品和植物蛋白肉研发。

为了赋能产业链,串起价值链,漯河市食品行业建立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10个,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6个,食品企业每年研发新产品400个以上。在全省首批建成食品加工中试基地,由任发政院士团队担纲的“河南省食品实验室”正在漯河加紧建设。

“漯河经验”领跑全省影响全国

“你可能还不知道,鲜拌面面饼中添加的栀子黄,就来自我们临颍本地的全球唯一天然色素全色系制造商--中大恒源。”王红新说。

河南的粮食安全重任,不仅仅是确保口粮农业产能,更要做强粮食加工产业,构建高质量农、粮、食产业体系。

“我们围绕‘三链同构、农食融合’,持续深化‘六个打通’,全面实施建设‘食品城’、布局‘食品+’、打造‘食品云’、坚守‘食品安’、畅通‘食品冷链’、加速‘食品数智化’六路并进,打造一流食品产业生态,更好地创造引领消费、满足群众对健康安全食品的需求,服务全省万亿级食品产业集群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漯河市市长秦保强说。

基于此,漯河市鼓励同一产业相关企业连片发展,支持上下游企业协作生产,不出园区即可完成产业链上下游对接,形成各环节有机衔接、协同联动的农业食品产业集群,实现资源共享、节本增效。

漯河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罗静介绍说,漯河紧抓“粮头食尾、农头工尾”,让粮食做前端、餐桌做尾端,农业做前端、工业做尾端,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促进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打造链条完备、紧密衔接、纵横配套的农业全产业链的一系列做法,都能在丰收节主会场找到生动形象的展示。

事实上,以双汇为链主的河南省肉制品全产业链被确定为全国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卫龙食品被评为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2021年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现场会在漯河市召开,经验做法入选2021年全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典型案例,从总体而言,漯河市的“三链同构、农食融合”经验已经领跑全省,影响全国。

“漯河市将通过提高农产品对食品工业的适配性倒逼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致力打造链条完备、衔接紧密、纵横配套的农业全产业链,围绕现代化食品名城建设,聚焦3000亿级食品产业生态发展目标,真正把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变成漯河深化‘三链同构’、强化‘农食融合’的生动实践。”漯河市委书记刘尚进说。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