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野“五星”照亮乡村振兴路
第07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550期:第07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2-09-23

新野“五星”照亮乡村振兴路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记者曹国宏曹怡然通讯员王冬安马源阳

美丽的礓水湾张银武摄

伴着送爽金风,漫步新野大地,行走在平坦宽阔的村间道路上,房前屋后绿树成荫,村内广场桂花、山茶花芳香四溢,近旁轰鸣的机械声与林荫中的鸟语相映成趣,远眺连片的瓜果蔬菜大棚错落有致。微风徐来,花香瓜果香沁人心脾,举目四望,路相通、田成方、沟相连……八水交汇托起的平原沃野宛如一幅田园油画。

“我们村以前道路老化严重,雨天出行不便,现在路面全部硬化,垃圾每天清理,真是美得很!”9月16日,家住新野县施庵镇大营村的71岁退休教师孙晓林像往常一样晚饭后来到村广场乘凉,“你再瞅这些三国故事墙绘生动形象,村里一下就上了档次。现在村民收入提高,还天天住在画里,这算是过上了‘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新野县境内无山,百里平川,八水竞流,耕地面积107万亩,农业产业化水平比较高,基础扎实。“五星”支部创建工作启动以来,该县以“支部过硬星”创建为引领,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两个作用”发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城乡基层治理工作,夯实执政基础。在做优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立足自身优势,做强肉牛、蔬菜、花生三大优势产业,培育花、果、药、菌等特色产业,打造“3+X”的特色农产品种植格局,形成了具有新野特色的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夯实农村群众增收基础,推动“产业兴旺星”高质量创建。同时以“四个一体化”和“平原水城”品牌打造为切入点,助力“生态宜居星”创建,走好“绿富美”发展之路。“平安法治星”和“文明幸福星”的创建也在扎实推进,“五星”创建齐头并进,共同照亮新野县的乡村振兴之路。

突出党建引领筑就支部过硬“压舱石”

锚定创“星”目标,上下联动抓创建。将“五星”支部创建作为书记工程、一号工程和系统工程,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定期召开创建工作分析研判会,摸清底子,定准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压紧压实各方责任;构建由县委书记亲自抓、联系领导协同抓、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直接抓、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全面抓的县乡村三级联动工作格局,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坚持“一星一专班”“一星一方案”,明确专班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工作职责,印发“一函一提示两清单”,充分调动相关职能部门和各村(社区)党支部力量,形成创建合力。

夯实创“星”基础,党建引领赋动能。把争创“支部过硬星”作为“五星”支部创建的基础环节,融入创建全过程、各方面,深入开展“头雁培强、群雁培优、雏雁培育”十百千工程,通过结对帮带、实践锻炼,推动雁阵全面提升;坚持把村党支部书记层级管理、“四个双向”述职评议、无职党员“六步定岗践诺法”与“五星”支部创建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激发基层党员干部创建热情,推动基层党组织争星晋位、整体提升;先后规范提升党群服务中心47个,整顿转化软弱涣散党组织13个。

健全创“星”机制,强化保障促落实。聚焦重点任务,着力构建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牵头单位统筹推进、责任单位具体落实的创建工作机制,助推“五星”支部创建走深走实、落实落细。建立供需对接机制,确保靶向提升,细化分解城乡创建任务,由各专班牵头单位、责任单位围绕部门职能,制定供给清单,列出项目、政策、资金投向。各乡镇(街道)按照工作实际,制定乡村两级需求清单,形成县乡无缝对接、供需精准链接机制。建立督导考评机制,充分运用“双督双查”方式,常态化不定期对各专班牵头单位、各乡镇创建工作情况进行实地督查,针对性地督促整改,打通工作落实过程的“中梗阻”,加压推进创建工作落地见效。

围绕提质增效稳住产业兴旺基本盘

抓规划引领,现代农业发展蓝图更加清晰。坚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深入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稳步发展优质小麦和玉米种植,加快新老品种更新换代,积极创建小麦、玉米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区,小麦、玉米等农作物总产、单产、质量逐年提升,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0亿斤以上;以产业兴旺村创建为抓手,依托蔬菜、肉牛、花生优势特色产业,聚焦精深加工、三产业融合两个关键环节,加快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培育以裕康面业、大河蔬菜、科尔沁肉制品有限公司等为主体的本地龙头企业,引进食全十美食品产业园和上海麦金地公司中央厨房产业园项目。同时,全面拉长链条,推进“优质小麦基地+面粉加工+面食系列”“蔬菜基地+净菜加工+中央厨房”等五大链条体系建设,以“农业产业项目建设+产业链拉长”为载体,有效提升村域产业融合水平,增强乡村发展活力,促进农民和村集体双增收,以产业兴旺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抓特色品牌,农民增收后劲进一步加强。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战略,结合“一村一品”示范村创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持续开展蔬菜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随着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河南省现代设施蔬菜生产示范园、省级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整县推进试点县、新野县国家田园综合体等项目的实施,县域范围内6个占地25万亩的蔬菜瓜果生产基地辐射带动县域蔬菜产业实现由“集约”到“集群”,全县蔬菜面积35万亩,年产量175万吨,年总产值25亿元以上;按照扩面、提质、增效的总体思路,实施花生种子工程,推广高油酸油用花生和食用优质花生新品种,促进花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品种推广+花生种植+花生机械+秸秆综合利用+花生深加工+花生贸易”全产业体系,形成以新野县王庄镇为核心、以花生食品公司为龙头,年交易量200多万吨、年产值30多亿元的豫西南最大的花生交易集散地,常年保持花生种植面积65万亩以上,总产量22万吨左右,年产值32亿元。

抓龙头带动,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显雏形。坚持培育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以乡镇特色产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形成了肉牛、蔬菜、花生、黄酒、梨加工等乡镇特色园区、基地,全县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372家;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将符合条件的种养大户、专业大户纳入家庭农场范围,推进家庭农场示范创建,从无到有、发展到如今的856家、各类种养大户及涉农服务主体1500多家,经营总面积近70万亩,从业人数达35万人。

聚焦民生福祉扩宽生态宜居提升面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坚持以水靓城、拥河发展,做大做强县城龙头。充分发挥水资源丰富的自然禀赋优势,统筹推进“千村万塘”综合整治和“四水同治”,投资8.5亿元完成三条内河治理及配套工程,同步实施20公里的白河引水工程,着力打造水系连通、河清岸绿、宜居宜业的“平原水城”;以总投资3.2亿元的国储林项目为依托,实施全域国土绿化行动,重点抓好围村围镇林、河道林、通道林等建设,建立田园林网体系,开展“四边四化”活动,打造常年见绿、月月有花、四季出彩的田园风光。

人居环境持续改善。聚焦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以治理“六乱”、开展“六清”、实施“六大行动”为抓手,与“生态宜居星”创建相结合,开展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出动人员14万余人次、车辆1万余辆次,筹措奖补资金1600万元,致力于打造“一村一落皆美景、举手投足系民生”的秀美宜居乡村;按照“三生(生产、生活、生态)、三园(田园、家园、公园)、三合(整合、复合、融合)”的美丽田园建设思路,整合涉农项目,投资11亿元实施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对全县13个乡镇147个行政村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在“五星”支部创建中,坚持以“四个一体化”实现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不断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创建成色。聚焦城乡环卫一体化,致力于“一把扫帚扫城乡”。投入5600万元,实行市场化运作,构建户投放、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理机制,解决平原县人口密度大、垃圾产量大、处理难度大的问题;聚焦城乡公交一体化,实施“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打造城乡20分钟交通圈,在新建、改造提升干线公路518公里的基础上,购置新能源电动公交车170辆,投资350万元配套建设港湾站、城乡公交运营管理信息平台,构建覆盖全域、城乡一体、绿色环保的公交体系,实现群众出门见路,抬脚上车。聚焦城乡教育一体化,着眼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实现从“有学上”向“上好学”的跨越。大力改善教育基础设施,强化教育项目建设,不断缩小城乡间、校际间、群体间的差距,让每一个儿童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半年来,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城乡学生互助共享,城乡教育发展进一步均衡。聚焦城乡医疗一体化,通过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数字赋能医疗服务等举措,不断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结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机构布局,成立由新野县人民医院牵头,20个一

级医疗机构、270个村卫生室为成员单位的紧密型医共体,制定管理章程,明确权责关系,逐步形成服务、责任、利益、管理共同体,共组建县、乡、村三级家庭医生团队127个;依托县人民医院现有设施条件,高标准建成八大诊疗中心,投资3000余万元架设覆盖全域的信息化平台,建成心电、影像等六大远程中心,县域内就诊率97.61%,实现了“大病不出县”的分级诊疗目标,让老

百姓成为医改实实在在

的获益人。

津湾葡萄鲁兆鑫摄

精细棉纺常遂才摄

城市一角朱爱敏摄

农业机械化朱文轩摄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