郾城区看春华秋实谱乡村新韵
第12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550期:第12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2-09-23

郾城区看春华秋实谱乡村新韵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张星张煜晗/文焦海洋王尚/图

秸秆回收利用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秋收时节,漯河市郾城区的一幅幅丰收画卷渐次展开,农民抢抓晴好天气,适时开展玉米、大豆等农作物的收获工作,确保粮食颗粒归仓。

去年以来,郾城区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农业生产,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全面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打好人居环境整治这场硬仗,推进粮食生产稳面积、提产能,产业发展稳基础、提效益,农村改革活要素、提后劲,项目建设抓引进、促落地,让农民富起来、乡村美起来、农业强起来。郾城区连续14年蝉联全国生猪调出大县,荣获“全国星级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称号,荣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区和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区,特色农产品“郾城鲜桃”和“郾城蟠枣”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挑起现代农业“金扁担”

“俺村原来收麦全靠人工,至少要半个月时间,现在有了生产托管机械作业,收麦特别轻松,啥都不用管,两天就收完了。”今年“三夏”麦收时,郾城区新店镇齐罗村村民齐伟立满心欢喜地说。这也代表郾城千千万万农民兄弟的心声。

稳住农业基本盘,夯实“三农”压舱石。抓好粮食生产管理,千方百计夺取丰收。今年“三夏”,全区37万亩小麦平均单产590.77公斤,总产达到21.85万吨,较前5年平均单产增加49.47公斤,小麦生产实现产量、品质、价格“三高”。全区秋粮面积36.8万亩,其中玉米21.7万亩、大豆13.9万亩、红薯1.2万亩,连日来,郾城区农技专家不间断深入各村镇,指导农民做好秋收,确保稳产增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力促粮食稳产提质。该区相继组织实施2021年2.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021年灾后恢复重建项目、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和“夏病冬治”冬修水利工程项目,新增和改善灌溉、排水面积9.05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17.4%。

打造农业“增长极”,“三产”融合共发展。坚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把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导入农业,积极探索“三链同构”的互动型、融合型发展模式。创新打造了郾城区雪健粮食产业化联合体,吸纳了36家专业合作社、3家家庭农场、126户种植大户等多主体参与,带动5000多户农户,实现机耕、机播、机收、排灌、植保等环节社会化服务,群众支出减少,收益明显增加。制订《郾城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相继培育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新认定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认证绿色食品16个、名特优新农产品2

个。

创新产业发展,打造一园区一基地。通过建立优质专用小麦良种繁育区、优质专用小麦绿色循环示范区、优质专用小麦仓储加工流通等功能区,形成一个全链条打造、全区域提质、全产业融合的小麦全产业链示范区。目前,已购置农用机械8台(套),漯河绿参面业8600平方米小麦收储仓库和1.6万吨立筒仓设备及清粮设备已建成。全力推进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工作,对全区20万亩涉创耕地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对种子、农药、化肥等各类农业生产投入品严格控制,小麦产品质量经过检验检测完全符合国家绿色食品标准,为农业标准化生产发挥示范带动作用。2022年上半年,漯河绿参面业有限公司、李集镇稻草湖专业合作社均通过绿色食品品牌认证。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在郾城区新店镇前丁村的西湖果缘葡萄种植基地,一串串晶莹剔透、圆润饱满的葡萄沉甸甸地挂在枝头,几名脱贫户和种植户正忙着采摘,并进行筛选、称重、包装,通过郾城区消费帮扶产品展销中心,销往全市各级企事业单位。

为帮助困难群众销售农特产品,郾城区深入开展消费帮扶活动,建立“政府推动+市场驱动”的双轮驱动模式,鼓励各级帮扶单位和干部职工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脱贫村和脱贫户的产品,助力全区特色产业发展。郾城区消费帮扶产品展销中心通过直播带货、订单配送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助推产品多渠道销售,同时,发挥专柜、专馆、专区“三专”平台作用,严把质量关,把好运行关,不断提升助农促销能力。2022年以来,借助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郾城区累计销售区内农产品785万元。

“确保实现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农民收入增速、脱贫群众收入增速高于当地农民收入增速,是一项硬指标。”郾城区乡村振兴局局长张韶杰介绍说,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区综合实施就业帮扶、金融帮扶、产业帮扶、消费帮扶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千方百计促进群众增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通过开发公益岗位、组织劳动力定向输出等措施,全区脱贫人口务工就业1989人,公益岗位安置就业619人。大力实施“一村一品”工程,重点培育李集蟠枣、龙城鲜桃、新店草莓、商桥黑花生、裴城猕猴桃及德康农牧绿色生猪、勤康乐肉牛养殖、中科花鹿生态黑猪等一批种养殖特色品牌产业,带动广大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致富。

郾城区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政治责任,区委书记、区长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制订《防返贫监测帮扶工作方案》,推行“1+2+3+1”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模式,用好“区块链+防返贫致贫监测帮扶”平台,发挥镇村排查、驻村帮扶、政策落实等三支工作队伍作用,79名驻村干部和800多名帮扶责任人下沉一线,及时发现弱势群体返贫风险点,织密织牢防返贫“安全网”。共建共享美丽乡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春到沙澧,幸福渠,花红天蓝水碧。玉带缓流,随景移,惹得燕鸣莺啼。柳暗花明,蝶恋蜂迷,处处显生机……”这首词生动描写了幸福渠两岸的美景。一渠幸福水,流到新时代。郾城区五虎庙灌区(幸福渠)干渠流经裴城镇、新店镇、龙城镇等乡镇,辐射多个行政村,沿途乡镇立足水源优势,布局特色种植和现代农业,农家乐、乡村记忆馆、裴城古村落等一批乡村旅游项目正在升级改造,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在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

近年来,郾城区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工作,以常态治理、长效保持为目标,持续开展治理“六乱”、开展“六清”,实现“四起来”。引导各区直单位和区属企业,对全区141个行政村进行结对“双帮扶”,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区、镇、村、组四级网格服务网络,制订下发《郾城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红黄黑”旗检查评比工作方案》,奖优罚劣,凝聚人居环境整治强大合力,农村环境由“一时美”转向“一直美”。截至目前,共清理垃圾堆、杂物堆3万多处,清理垃圾杂物重量超1万吨,清理坑塘500余处,清理沟渠长度500多公里,清理旱厕和违建2000多处,治理残垣断壁和空闲宅院1500余所,全域村容村貌获得明显提升。

厕改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场硬仗。郾城区持续开展农村户厕排查整改工作,建立三级联动机制抓排查、双闭环机制抓管理,探索出数字化户厕智能管护平台,有效破解了过去重建轻管、管而无效的管护难题,基本消除农户脏乱差的户厕卫生状况。目前,该区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已达95%,农村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郾城区厕所革命双闭环改厕模式被省农业农村厅认可并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前不久,该区还在全国农村户厕问题摸排整改情况交流座谈会上就典型经验发言,是全省唯一发言的县区。

一路通百业兴,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关键一环,更是民之所望、民心所向。郾城区以建设“四好农村路”为抓手,切实提升农村公路路况水平。先后投资1.5亿元新修建农村公路150多公里,实现村通路(硬化)率100%,实现建制村通客车率100%,并初步形成“六纵四横一环线”交通网络。此外,该区还拓展农村公路服务功能,打造“公路+物流网路”“公路+乡村旅游”“公路+特色产业”,铺就乡村振兴“快车道”。该区荣获“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示范县区荣誉称号,幸福渠旅游景观路被评为省“美丽农村路”示范路段。

猕猴桃种植基地

爱心助农直播

风景秀美的乡村游园

李集蟠枣喜获丰收

农户正在收割大豆

十六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方

高效节能灌溉提升项目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