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丁需学
10月14日,在等待一天后,晚上近8时,平顶山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中留村的几户村民终于将带着旋耕机械的拖拉机领进了未来路北的几块不规则的地里。
这一大块地有四五十亩,几年前已被收储,尚未开发建设,一些乱石密布的地上长满灌木,能耕种的总共有10亩多点,分了四五块,目前仍旧由原承包村民耕作着。
“这里地不好,地块小,旋耕机打不开转势,费油费工夫。大家就别再讨价还价了,同路南一样,每亩60元,行了,我开始量地,不行我走人。”来自该市湛河区曹镇乡谢庄村46岁的农机手谢绍有些着急地说。
“忙活一天了,也不容易,60元就60元吧,但要耙两遍。”有村民说。“量吧,量吧。”其他几名村民附和着。
晚上8时10分,拖拉机在地里轰鸣起来,空气里飘荡着湿润土地的芳香。
中留村是白龟山水库的移民后靠村,村南是烟波浩渺的库区,村后是100多亩片片落落的岭地。当日上午9时,谢绍驾驶拖拉机来到这里开始作业,中午没休息,一天旋耕了五六十亩,正准备收工时,被未来路北原承包土地的几户村民拦了下来。
50岁的刘姓村民同他79岁的老父亲和75岁的老母亲都站在地边上,看着旋耕机作业。“这一大片地都已收储过,还没建设,上边也默许我们种。就是地太赖,没法浇,不咋打粮食,每亩地也就产个四五百斤(小麦)。今年秋季旱,每亩玉米只收了二三百斤。”刘姓村民说,他家的这块地3.1亩,共投入了近1300元。“虽然投入产出不成正比,但咱不能让地荒着,能打多少是多少。再说了,打1000多斤小麦,一家人一年吃不完。”
晚上8时50多分,在相邻的张姓、李姓地里作业完,谢绍驾驶拖拉机又来到勾姓村民的地里,随后他将车熄火,下车。“太累了,歇一会儿再干。”谢绍说着话,依着拖拉机的轮胎坐了下去,随手打开一瓶绿茶,一口气喝了个底朝天。
歇了十多分钟,谢绍便站了起来:“得加把劲干,还有两小块地,争取40分钟干完。”说着话,谢绍登上拖拉机,打火,田野里再次响起拖拉机的轰鸣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