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春生
高级技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导师;中原大工匠,中原技能大师,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钧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省人社厅“河南省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中原陶瓷行业领军人物”;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高技能专家。
孔春生长期从事钧瓷艺术的研究与创作,师从父亲孔铁山,通过30多年的艰苦钻研,在传统北宋钧瓷技艺的基础上,探寻论证釉色形成的机理,创立了当代钧瓷的制作工艺技能方法,带头发掘钧瓷的制作工艺,改变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钧瓷恢复初期阶段工艺低下、制作粗糙的局面。在继承传统制瓷工艺的基础上锐意进取,与大哥孔相卿一起发明、创制了钧瓷液化气窑炉,探索出钧瓷升温曲线操控方法,解决了钧瓷“十窑九不成”的技术难题。
世家传承才华初露
孔春生出身于钧瓷世家,早在年幼之时,就与钧瓷结下了不解之缘。1990年,其父亲孔铁山因病前往北京就医,先前由大哥孔相卿主理的窑炉交到了孔春生手里。他带领员工从做坯、配釉到烧窑,不但很好地维持了窑炉的运转,并从美学角度进行创作和设计,把当时神垕烧制的钧瓷从造型粗笨、釉色单一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钧瓷进入到器型多变、釉色万彩的世界。
钧瓷自古就有“十窑九不成”的说法,如何突破困扰钧瓷发展的技术难题?如何提高成品率,降低环境污染?孔春生跟随孔相卿,带领技术人员和工人多次南下广东佛山、江西景德镇等瓷区考察,亲自绘图、设计出了当时第一座液化气窑炉。经过百余次烧制试验,终于试烧成功钧窑液化气窑炉。
液化气窑炉的试烧成功为钧瓷产业的发展揭开了新的历史篇章,改写了“十窑九不成”的历史。为推动钧瓷产业更好地发展,孔春生无偿将钧瓷液化气窑炉的设计制作和烧成方法向同行推广,使钧瓷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推出国礼铸造品牌
钧瓷的创新要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根基。从1987年孔氏兄弟在父亲的指导下建立自家窑炉,到1992年孔家钧窑正式创立,孔春生和几个兄弟一直在思索钧瓷的未来发展道路。在器型突破方面,孔春生主持创作的《四海升平》被联合国总部及潘基文收藏;2006~2021年,连续十六届主持创作了中国-东盟博览会国礼;2018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会上,禹州钧瓷品牌价值公布为285.48亿元。
1993年,孔春生主持的“宋官窑青瓷研制”项目荣获河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2010年,作品《玉兰尊》《瑞寿年年》亮相上海世博会;2013年12月,“钧妙天成”钧瓷巨型浮雕在郑州黄河南路地铁站建成并向公众开放;2015年10月,作品《扁肚瓶》获“中国陶瓷100”最高奖、唯一的“全场大奖”;2018年8月,作品《天球瓶》入选“中国工艺美术双年展”;2020年11月,著作《钧窑铜系青蓝釉》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匠心凝聚引领发展
在掌握了钧瓷烧制的升温曲线后,孔春生开始优化钧瓷釉料配方。珍珠点、蟹爪痕……钧瓷的美在于自然窑变,孔春生反对将窑变神秘化。他认为,参天地化育的“人力”才是创造力的主体。钧瓷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窑工对泥料、工技、气氛、火候的深刻领悟和娴熟把握。优化钧瓷釉料,促成它向理想的方向自然窑变,还要在窑炉内,在还原气氛中完成。
孔春生发掘、规范钧瓷的制作工艺,打破一贯制造型模式。积极将人物、动物造型和现代陶艺引入作品中,丰富了钧瓷的表现形式;优化了钧瓷釉料的配方,研制出霁蓝釉、凤尾彩等多个钧瓷新品种,拓展了钧瓷艺术的表现空间。
与时俱进再创辉煌
孔春生总是以钧瓷匠人艺与技的充分思考与艺术探求,从文化和技艺方面进行展开和深入融合,对作品不断拓展与改进,追求艺术的极致之美。他认为,在当今略显浮躁的钧瓷界,只有坚持不断开拓前行,才能获得尊重,才能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历年来,获国家级金、银奖50多项,省部级金、银奖92项;2016年12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他“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称号。
钧瓷历史地位很高,也很悠久,关键是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要有时代的烙印。孔春生带领的孔家钧窑始终坚持站在文化和科技的高度,始终向世界先进文化看齐,始终与时代发展脉搏同步,把钧瓷做成世界知名的现代艺术符号,把以钧瓷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推向世界。 (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