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侠
大雪时节,大别山青龙岭山下,新县田铺乡田铺大塆黄墙黛瓦、石板小巷、流水潺潺、炊烟袅袅。
“老板,俺的清炖鲫鱼、腊肉焖鳝鱼……”
“好嘞,来啦!”
12月18日,临近中午,田铺大塆的“春临农家”农家乐小院里温暖如春,“主厨”许秀青乐呵呵地为游客端出热腾腾、鲜香四溢的招牌菜。
“今天是周日,来大塆游玩、品尝农家饭的客人不断。”85后店老板韩春说,他是土生土长的田铺大塆人,以前他在江苏当技术工人,不能照顾老人和孩子,2015年,他辞职回乡创业,开起了田铺大塆第一家农家餐馆“春临农家”。
“这几年,县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把田铺大塆打造成为创客小镇,老家有了这个‘网红打卡地’,每年来的游客多了,我的农家乐生意也蒸蒸日上。”韩春笑着说,“我们主打的是原生态农家饭,客人们都非常喜欢。”
在田铺大塆的村口,“大塆印象”文创店吸引着来往游客,菊花茶、山茶油等特色农产品琳琅满目,红色纪念章、红色搪瓷杯等文创商品构思精巧,“大塆印象”的品牌logo引人注目。
“我们注册了‘大塆印象’商标,开发出红色记忆、绿色生态五个系列80余种文创产品,可以让游客尽情挑选。”文创店店员张磊介绍,在文创产业发展过程中,田铺乡家家户户都制作的腌菜、豆腐乳等农特产品“变身”旅游产品,装进了游客的后备厢。
“你看,每个礼盒底部都有村民的名字,既增添了我们产品的厚度,又增加了乡亲们的收入,一举多得!”张磊说。
“河南省首家‘创客小镇’田铺大塆,集创客俱乐部、传统作坊、农家乐、精品民宿于一体,采取‘创客+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村民从合作社领到股份,还能在店铺工作,走出了一条依托红色文化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农村经济的好路子。”田铺乡党委书记李文林说。
新县1612平方公里英雄土地,古老村落多,红色故事多,绿色森林多。
“2018年,革命老区新县在大别山区率先实现脱贫,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新县依托丰富的红色历史、绿色生态和古色乡村资源发展乡村旅游,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旅游产业成为全县振兴发展的新引擎。”新县乡村振兴局局长扶庆福说。
新县高标准编制全域旅游规划,突出“一镇一产业、一村一特色、一湾一主题”,叫响“九镇十八湾、全域游新县”品牌。建成S205旅游环线,开通“九镇十八湾”旅游公交,实现“处处是美景、路路能畅通、村村能服务、全域皆可游”。
近年来,新县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推动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山区变景区、乡村变景点、民房变客房、农品变礼品,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
乡村旅游加农业,农旅融合点燃农业发展新动能。统筹整合农文旅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开发旅游商品340种。开发田铺大塆、西河湾等民宿集群和民宿线路,建成精品民宿120家,发展农家乐700余家,全县旅游从业人员达5万余人。
乡村旅游加培训,学旅融合传承老区红色基因。实施“百村传承、百村振兴”行动,依托大别山干部学院发展红色培训产业,打造红色教学点40余处,打造研学线路24条,叫响“大别红营”研学品牌。新县累计培训学员70万人次,大别山红色教育游品牌价值达38.6亿元。
“新县发挥乡村旅游‘一业兴、百业旺’的带动作用,大力推行‘景区+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联结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创业、就业、产业联动,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全县84%以上的群众在旅游发展各环节受益,稳定获得薪金、股金、租金等多重收益,实现增收致富。”新县县委书记夏明夫说,去年新县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1.8亿元,走出了一条以乡村旅游巩固脱贫成果、助推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