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之年,回顾即将过去的一年,我省农业生产保持稳中有进,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和拓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作为服务“三农”的省委机关报,一年来,我们以笔为犁、以报为田,见证农业农村发展的喜人成就,记录农民生活的微观变化,用心用情传播党的声音、回应群众关切、讲好“三农”故事,与全省农民心手相牵,共同书写乡村振兴的“河南答卷”。
一场完美的
“十四五”开局之年,全省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
撑。2022年年初,本报策划推出“开局起步这一年”专栏,全方位展现开局之年新气象,多角度聚焦开局之年新思考。
精彩回顾《中原粮仓更充盈更稳固》《河南乡村变了样》《农民高素质农业高质量》《美丽乡村持久亮起来》《道路通百业兴》
一份领航的
2月22日,21世纪以来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粮食问题、“三农”问
题、乡村振兴又一次被放到了治国理政的核心位置。本报策划推出“一号文件头等事”专栏,从不同视角观察乡村,聚焦一号文件部署的“三农”头等大事。
精彩回顾《只有粮食能保命》《种粮是一种坚决》《让人人看到耕地上的“牙齿”》《粮食丰产是第一位的》《打造“绿树村边合”的意境》《真正把“产粮”装入保险箱》《让村干部变成“正规军”》
一篇奋进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作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等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指明了“三农”工作的前进方向。本报策划推出“我们一起学报告”“跟党走谋振兴惠民生”等专栏,与全省农民共同学习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
精彩回顾《“慧”种粮多种粮种好粮》《勇当乡村振兴的“领头雁”》《黄河岸边铺展幸福画卷》《农家小院笑声扬》《星星闪耀牧野新》《争当振兴路上排头兵》《“咱张庄人要干出个样子来”》
一轮特别的
乡村总有好故事,田野总有新发现。2022年新春佳节,本报记者如约踏上“新春走基层”的征程,走进田野、到访农家,用细腻的文字分享节日的喜庆,用鲜活的镜头记录乡村的发展,用生动的笔触讲述农民的故事。
精彩回顾《陆浑开渔节鱼肥人欢迎丰年》《社区和物业“一家亲”》《官庄屯村老人的福利》《马家村的草莓熟了》《小麦喝上“丰产水”》
一批成长的
在我省实施的“墩苗育苗”工程中,到乡镇任正职的“墩苗”干部近300人,他们主政的乡镇迅速成为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乡村振兴的排头兵。本报策划推出“墩墩苗我与乡村共成长”专栏,将他们与乡村共成长的点滴全方位呈现给读者。
精彩回顾《小杨营镇不摆放工业项目》《把论文写在中原大地》《小浪底飞出欢乐的歌》《鸦岭镇振兴的内在逻辑》《她请白居易为城关乡代言》《付集位置偏,发展方向不偏》
一项突围的
4月份,我省出台《“中原农谷”建设方案》,中原农谷实施“一核三区”发展战略,以建设国家农业创新高地为引领,聚力打造“四大中心、两个示范区”。本报策划推出“2022中原农谷”特刊,解读我省将农业大省建成农业强省的破题之策。
精彩回顾《粮安国之大者》《为什么是新乡》《六大突破再造河南农业》《消费者吃什么河南就生产什么》《从预制菜到“豫制菜”》《从十亩到五万亩》
一年丰收的
2022年河南粮食总产量1357.87亿斤,位居全国第二,比上年增产49.03亿斤。粮食总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并再次迈上1350亿斤台阶。麦收时节,本报记者分赴麦收现场,在“非常之年,豫见麦浪”;在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推出“庆丰收迎盛会”专栏,共庆丰年,礼赞丰收。
精彩回顾《从“麦娃”到“麦孙”》《小麦丰产的因、果》《“粮满囤”遇上“粮满仓”》《我是研究生,专职种庄稼》《滑县超晚播小麦逆袭记》《2022,为小麦丰收作证》《场内画丰收场外话丰收》《特殊之年来之不易的丰收答卷》
一串精彩的
十年来,河南粮食连年丰收,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农业装备持续升级,乡村治理全面深化,人民生活芝麻开花。本报策划推出“中原乡村这十年”专栏,追寻中原乡村的“末梢神经”,展现这十年乡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性改变。
精彩回顾《登山村步步高》《柴沟这十年》《蒜瓣大豆角长》《将“厕所革命”进行到底》《一度电五毛六》《一颗心满天星》《凹郭村“凸”起来》《请不来撵不走》《返乡也有未来》《南李庄村融城》《红石板宽又长》《女支书二十五》
一组深入的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要求稳住农业基本盘,持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如何发挥好“三农”工作压舱石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如何发力?本报记者邀请我省“三农”方面的专家来到“三农会客厅”进行深入探讨和解析。
精彩回顾《让粮食生产这张王牌更加闪亮--对话张道明》《红薯产业如何红起来?--对话王自力》《让农业灌溉施肥来一次“革命”--对话王吉庆》《用科学施肥打造健康土壤--对话叶优良》《用健康种薯种苗护航红薯产业--对话杨育峰》《芝麻秸秆是个宝--对话卫双玲》
一次暖心的
今年初冬,受各种因素影响,多地出现蔬菜滞销现象。我省及时印发《关于开展蔬
菜促销工作的通知》,出台蔬菜促销10项举措,社会各界也积极帮助菜农推销蔬
菜。11月中旬起,本报牵线多个平台,促成汝州新鲜蔬菜直达郑州市民餐桌,并
持续关注“河南蔬菜促销战”,为滞销蔬菜寻找销路。
精彩回顾《河南日报农村版牵线搭桥,帮汝州菜农卖菜》《汝州“巧
媳妇”卖出9万公斤果蔬》《太康“网红团”直播助蔬菜快销》《鹿邑
“供销对接”解蔬菜“卖难”》
1月16日,在尉氏县水坡镇北纬坞村村民孙梦丽家新落成的宅院里,镇村干部和街坊在帮助布置新房。李新义摄
2月8日,沁阳市紫陵镇范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天良(左)在“皮筋村长直播间”推销皮筋头饰产品。本报记者杨远高通讯员杨帆摄
2月15日,卢氏县五里川镇群众举行欢快的社火活动,用秧歌、锣鼓等表演形式欢喜闹元宵。 本报记者杨远高通讯员聂金峰摄
3月13日,光山县白雀园镇大尖山茶叶种植基地茶农在采摘春茶。 谢万柏摄
4月11日,国网内乡县供电公司党员服务队来到岞曲镇王井村,为村民重新架设供电线路。 张中立摄
5月25日,汝阳县内埠镇杜庄村群众在收获小麦。康红军摄
5月28日,辉县市上八里镇鸭口村小麦喜获丰收,村民高兴地用手机记录下收获景象。郭兵摄
7月10日,正阳县熊寨镇王大塘村举行表彰会,表彰全村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涌现出的典型。本报记者黄华通讯员贺永明摄
8月13日,灵宝市阳平镇横涧村面塑艺人李列珍(右二)老人在家中传授面塑制作技术。 本报记者杨远高通讯员邢博摄
10月18日,尉氏县邢庄乡巾帼宣传队的队员敲起喜庆锣鼓,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李新义摄
10月17日,出席党的二十大的河南省代表团代表们在北京参观主题成就展。 本报记者董亮杜小伟蔡迅翔摄
禹州市浅井镇龙尾水库的秀美景色。牛书培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