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举措助我省建中药材强省图片新闻院县共建促西峡菌果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05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606期:第05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01-03

院县共建促西峡菌果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记者李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不断做大做强乡村特色产业,省农科院把科技和产业牢牢结合,紧抓院县共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县项目,以科技成果赋能产业发展,带动县乡村技术队伍,致力产业兴旺。

2022年9月,省农科院与西峡县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县(西峡)菌果药高质量发展现场观摩与技术交流会”,聚焦三大产业的现代科技成果展示。“食用菌、猕猴桃、中药材(简称‘菌果药’)是西峡三大特色农业产业。‘稳菌、固果、壮药’,科技与产业相结合,把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以猕猴桃为主的林果业、以山茱萸为主的中药材三大特色农业发展结合政府的发展战略,西峡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生态发展之路。”省农科院食用菌专家、研究员孔维丽在会上表示。西峡县副县长李松表示,西峡县积极深化“院县共建”合作,自2018年与省农科院达成农业科技合作意向以来,省农科院组织多批次各领域农业专家深入西峡开展技术对接和指导,使一批优质项目和科研成果在西峡落地开花,助推了产业发展。

院县科技合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乡村振兴,找准路径至关重要。20世纪90年代,西峡县委、县政府开始探索适宜本土的高效特色农业种植,最终选择香菇、猕猴桃、山茱萸三大特色产业。

如今,西峡县香菇种植规模2.5亿至3亿棒,年产量30万吨,产值30亿元;猕猴桃人工基地达14.2万亩,挂果面积8万亩,年产量7.8万吨,产值7亿元;植物源中药材173科1125种,面积达30余万亩,产值1.5亿元。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超过17000元,居全省前列,70%的收入来自三大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已经成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我们感受到我县香菇、猕猴桃等特色产业发展增速减缓,产品产业市场急需科技创新带动,稳定产品质量,提升标准化、现代化水平。”西峡相关产业主管负责人透露。如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西峡县相关部门从省农科院的专家团队那里找到了答案。

在省农科院持续科技力量的加持下,寨根、西坪、二郎坪、丁河等乡镇先后建立了15个“菌果药”高质量发展标杆典型示范基地,推广6个新品种、13项新技术,着力解决了西峡县香菇四季出菇、“双改”,猕猴桃平衡施肥、“采青”,山茱萸病虫害防控、黄精种苗快繁等技术瓶颈10余项,为西峡菌果药三大支柱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全县产业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

院县共建的经验多次得到总结和推广,诸多示范基地的负责人津津乐道并从中获益。

专家进入产区提供产业发展方案

五年来,从省农科院资环所所长、河南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张玉亭到省农科院食用菌专家、研究员孔维丽,先后有40多名农科专家赶赴西峡。人才、资金、政策不断聚集。

围绕菌果药三大产业,省农科院资环所、芝麻中心、加工所、植保所4个研究所,组建食用菌、中药材、猕猴桃3个研究团队,汇聚育种、栽培、土壤肥料、加工、植保5个学科人才,联合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所、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开展线上线下技术培训36期,现场指导47次,还举办三场大型现场观摩会。

香菇产业的“四改四提升”、猕猴桃产业“五改五提升”、中药材产业“两扩一减”具体方案……特色产业的发展,有了纲就抓住了要领。孔维丽这样总结。

孔维丽提出,县域经济发展要“五起来”:一是活起来,用足用活用好产业政策;二是串起来,将研发、种植、加工、经销4个龙头串起来,将猕猴桃-中药材-香菇三业串起来,将农户串到产业链条中;三是提起来,通过提质增效、节本增效、循环增效,将效益提起来;四是通起来,打通国外市场,打通技术转化路径,打通食品医药领域;五是转起来,构建农菌结合、林菌结合、药菌结合模式,通过循环和产业嫁接,实现区域生产、生态协调。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届全国香菇生产大会、猕猴桃产品展示会在西峡举办,提高了“西峡香菇、西峡猕猴桃、西峡山茱萸”三大品牌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产业发展“如虎添翼”。

标准植入产业勇立绿色发展潮头

煤改电、煤改气(“双改”)是我省大气污染防控的重点任务。2020年省污染防治攻坚领导小组下达了三年完成食用菌产业“双改”任务,西峡是七个重点“双改”县之一。而西峡县香菇种植有15个乡镇,分布在3800平方公里山区,涉及千家万户。

山区无天然气只能改电,如果直接改电,灭菌成本比煤增加近4倍。香菇生产成本太高,缺少成熟的节能灭菌技术,势必会增加种菇负担,引起菇农抵触,影响产业发展。张玉亭为此多次往返郑州、西峡两地,深入产业实际,寻求切实有效的技术方案。张玉亭表示,“双改”不仅是西峡的任务,也是全省的任务,作为技术专家责无旁贷,整合人员加快研发节能灭菌技术为产业服务。

西峡县食用菌协会会长王文成是节能灭菌技术项目成员。他说,孔维丽带领全省的专家多次到全国设备生产厂家、西峡香菇生产企业进行调研咨询,召开座谈会,面对面征求种植户、制棒厂、管理部门等多方的意见,很快制定了河南省接地气、非常实用的节能灭菌技术标准,并率先在西峡推广应用。

有了技术和标准,降成本成为推广的关键。孔维丽团队经过评估和测算,提出了“集中制棒”模式,通过适度规模降低灭菌成本、提高灭菌质量。2年过去了,在省农科院专家的技术支持下,西峡县基本完成了“双改”任务:全县新建香菇制棒厂130多家,建成碳中和试点110多个,香菇菌棒机械化生产规模达3亿棒,基本实现全覆盖,每年节约燃煤1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0.5万吨。西坪镇孙氏菌业总经理孙伟对记者说:“我是第一个完成‘双改’的合作社,应用了省农科院提供的节能灭菌技术,改进了装袋和灭菌工艺,完善无菌接种工艺,灭菌温度比燃煤灭菌提高了10℃,灭菌时间缩短了3倍,灭菌成本与燃煤基本一致。”

除了节能灭菌工艺,孔维丽携团队联合热泵烘干设备生产企业研发了河南省第一例香菇节能烘干工艺。西坪镇孙氏菌业孙伟、双龙镇的王庆来,第一批引进基地使用,烘出来的香菇颜色均匀,复水性、香味均较燃煤灭菌好,比电烘干成本节约1倍以上。

西峡县菌办书记薛飞说,县里计划2023年大力推广香菇节能烘干技术,彻底实现香菇全产业链绿色生产。

突破技术瓶颈插上科技翅膀

目前,西峡猕猴桃、西峡香菇、西峡山茱萸先后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菌果药三大产业综合产值达到260亿元,贡献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

院县共建提出的猕猴桃“五改五提升”方案,其中之一是改土壤。西峡县猕猴桃产业整体是以分散种植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省农科院研究员刘纯敏团队率先分析了田关镇、西坪镇、丁河镇等8个乡镇的猕猴桃园土壤养分,研究了影响猕猴桃品质的土壤障碍因子。刘纯敏团队制定定制化的水溶性肥料配方,在重点示范园区示范了药渣有机肥、菌渣有机肥、猕猴桃专用配方肥等,果园优质绿肥施用面积达2300亩。通过土壤改良、有机肥施用,化肥用量减少20%,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2%,产品糖度大幅提升。

“合作了3年,采用省农科院专家的配方肥、水溶肥、配施有机肥,种植的黄心猕猴桃亩均产量比农户增加1000斤,80%产品的品质达到新西兰标准;金桃品种氨基酸总量提高32.05%、可溶性固形物提高21.8%、可溶性糖提高56.8%、干物质提高19.9%;徐香品种氨基酸总量提高5.8%、可溶性糖提高4.5%、干物质提高3.6%。”西坪镇一家猕猴桃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二郎坪镇1500亩山茱萸示范基地,西峡县药办主任吴长银告诉记者,山茱萸是西峡中药材主导产业,近年来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病虫害发生率高,影响了山茱萸的品质。为此,省农科院芝麻中心李春明博士团队围绕山茱萸绿色种植,相继研发了“一涂两诱一驱”病虫害绿色防治关键技术,通过进一步矮化山茱萸株型,提高了优质果率,现在9个山茱萸主产乡镇病虫害绿色防控普及率达90%以上,农药用量降22%,优果率94%。

运用现代技术引领发展方向

寨根乡是西峡县香菇种植规模较大、集中连片的基地之一,集中连片规模约500亩。在长达13个月的生产周期内,曾发生过一场大风几乎刮坏了所有大棚的塑料薄膜,夏季连续5天35℃以上高温造成菌棒烧菌超过30%,个别农户达到80%,几乎无收成的“灾难”。

孔维丽团队经分析,之前使用的二层遮阳网、一层塑料膜加上竹木结构层架,已经沿用20多年。该香菇品种生产方法应用超过15年,传统管理、集中上市成为习惯。如何缩短养菌周期,实现周年供应、错峰上市、提高效益是传统基地转型面临的重点。县里对专家研判提出的方案双手赞同,建议示范基地建在寨根。随即更换品种提高品质,改进培养出菇设施,改进保鲜措施,延长货架期。

方案很快得到验证。寨根乡副乡长王国超指着4个现代化标准大棚介绍:“占地1600平方米,大棚管理全部实现自动化,通过调节光照、保温、降温等技术的实施,实现高温时降温10℃,低温时增温5℃~10℃的目标,通过搭配中温、高温、低温品种实现了香菇周年出菇供应。西峡能够实现夏季出菇,多亏了省农科院的技术和品种。”他激动地说,“四季菇棚”在去年7月15日最炎热的时间出了第一茬菇,1天卖了3000元。别人都没出菇,这个棚出了第二茬,已经卖了1.2万元,当时是西峡县第一例,吸引全县16个乡镇及周边几百个种植户来参观学习,证明了周年出菇、错峰卖菇是可行的。

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五里桥镇黄狮村是传统的猕猴桃种植基地,西峡县猕猴桃研究所所长魏新远说,像这样的老基地西峡有几万亩,品种及管理跟不上,猕猴桃病害越来越严重,病死的树很多,果园呈现严重衰败现象,严重影响果农的种植积极性。为解决该问题,省农科院研究员刘纯敏、植保所研究员王恒亮联合桃办、研究所调研病害的起因、发病规律,制定了实施“五改良”技术,“改良土壤、改良砧木、改良品种、改良树形、改良模式”,两年下来,基地的猕猴桃生长态势明显好转,成效显著,为全县猕猴桃老基地改造提供了示范样板。

实施“稳一壮二促三”,即稳定山茱萸规模,壮大连翘、鸡头黄精规模,促进三岛柴胡、金银花、苍术等中药材适度规模种植,是西峡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纲领。吴长银告诉记者,为实现壮二目标,省农科院中药材团队在寨根乡打造优质大果连翘示范基地,引进了大果连翘新品种,制定了标准化管理技术方案,果形比当地品种大1/3,亩均产量较当地品种提升10%以上。这项技术得到县中药材研究所所长杜戈的支持,三年来带动全县连翘种植面积达11000亩,其中千亩以上的连翘基地3个。

构建循环模式化腐朽为神奇

香菇、猕猴桃、中药材是西峡农业的“三驾马车”,也是西峡根据本地独特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的有效农业布局。三大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下脚料。3亿棒香菇,除去燃料消耗的每年剩余约1亿棒废菌棒,猕猴桃修剪枝条每年约6.5万吨,中药渣、羊粪等废弃物都在万吨以上。新时期粮食生产核心区多种重要农产品全面保障和协同发展,需要以全产业链绿色循环发展为核心。

张玉亭告诉记者,菌果药生产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废弃物,要重新构建农业绿色协同发展机制,把菌渣、药渣和猕猴桃修剪枝条基质化和肥料化利用起来,把猕猴桃园冬闲期空间利用起来,推广一料双菇、果药间作、果菇套种等技术。

魏新远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21年,他找到孔维丽商讨猕猴桃枝条利用问题,经过分析化验后发现,猕猴桃枝条木质纤维成分较高(纤维素18.1%、半纤维15.0%、木质素25.8%),氮(C/N=33∶1)含量也不低,是很好的种植草腐菌原料。当年由省农科院提供菌种和技术,在丁河镇试种大球盖菇100平方米获得成功。

从科研成果到致富真经,省农科院发挥科研技术优势,通过人员、技术、项目合作,强力推进菌、果、药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助推西峡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