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红立许金安李德伟王社民
“黄花褪束绿身长,白结丝包困晓霜。虚瘦得来成一捻,刚偎人面染脂香。”宋代诗人赵梅隐的《咏丝瓜》,对丝瓜的用途有了贴切描述,丝瓜能美容也被古人认可。
伊川县吕店镇农民孙变格敢为人先,善于创新,带领群众种植、加工丝瓜,做出了一系列高品质丝瓜络产品,不但卖到了大城市,还走出国门,拉长了产业链,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丝瓜格格”。
用心经营实现稳定发展
“上批货有客户反映,部分线头还没有处理干净,要一个个检查!”2月1日,吕店镇周沟村,绿色无公害丝瓜种植加工基地车间,负责人孙变格给丈夫下了“命令”。
吕店镇是传统农业大镇,以种植小麦、玉米、红薯、谷子为主。1987年出生的孙变格从小就生活在那里。
孙变格,听读音,会让人误为“孙变革”。人如其名,“不安分”是她的性格,开过饭店、卖过水果,头脑灵活,阅历丰富。
2018年,在北京经营了多年水果生意的孙变格,听说广西种植丝瓜效益不错。经实地考察,她瞄准了丝瓜种植产业。
彼时,伊川县也出台政策,鼓励返乡创业。2019年4月,在周沟村村“两委”的支持下,流转40亩土地,开始种植丝瓜;7月,伊川县“琪之变”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
“丝瓜从挂果到长老一天也离不开水!”孙变格说,她的地块在当地牡丹沟水库周边。
整理土地、填埋立柱、搭设棚架,选种、种植、施肥、打杈、采收,她都亲力亲为。而那时,远在浙江某船厂当电焊工的丈夫还不支持她,“我在码头一天挣500块钱,回去你给我开多少?”直到半年后,孙变格开始考虑深加工时,丈夫才辞职。
“一根干丝瓜价值五六块钱,加工成鞋垫、锅刷等则增值10倍以上,还能带动就业,必须走深加工道路!”孙变格很坚定。
据了解,丝瓜制品从原材料制成产品至少需要5道工序。前期,通过晾晒、高温蒸煮等方式进行消毒,再经过裁剪、压平、冲样、平车等工序才能真正到缝纫机上缝制。
2020年9月,孙变格注册了“琪之变”商标。没有厂地,就改造自家房子。孙变格的家位于村主干道口旁,两层楼房共六个大通间,以前是农家饭店。孙变格改旧如旧,因陋就简,打通隔断,后院加盖顶棚。后院粗加工,放置去皮、冲压、定型机器设备;大厅作为设计室、缝制加工车间,原吧台改为产品展示厅,家庭作坊诞生。
孙变格的丝瓜加工车间先后研发生产出丝瓜鞋垫、澡巾、洗碗刷、蒸布、杯垫、婴儿枕等20余种产品。
扩产扩能持续擦亮品牌
“丝瓜作为一种天然原材料,制成的产品都可以自然降解,是一个环保产业,也是朝阳产业!”孙变格说,豫西地区很少有人经营丝瓜产业,目前市场处于空白状态,这也正是她种植丝瓜的原因。
据了解,“琪之变”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的丝瓜普遍在90厘米以上,最长的达140厘米,孙变格称其为“太空丝瓜”,“听说是航天员带上太空培育出来的。”孙变格说。
丝瓜产业是一个劳动密集产业。4月栽种,7月中旬到9月底都是采收期,田间管理和后期加工用工量大。孙变格介绍说,比起传统农作物,种植、加工、销售,每亩收益5000元,是传统农作物的好几倍。
“说走就走,说来就来。”正在缝制沐浴带的村民张月芳说,来这务工时间灵活,每月能拿1700多元。
“琪之变”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门口屋檐下、进门客厅处堆满了丝瓜络。孙变格介绍说,省内无货源,1月初从广西采购了20多万元丝瓜络。
“本地不认可,但是星级酒店很喜欢,韩国人也爱用,90%是通过网络平台销售。”孙变格说。
孙变格通过电商销售,不但把产品销往深圳、广州等地,还通过与外贸公司合作,卖到了日本、韩国。
小丝瓜成就大产业。“琪之变”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从2019年的40亩、2020年的80亩,发展到2022年的120亩,产值达100余万元,带动就业30多人。
普普通通的丝瓜络,经过孙变格的“变身”,身价倍增,促进就业的同时,加快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她也成为十里八乡的致富能手。“琪之变”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孙变格先后被洛阳市授予“巧媳妇”创业就业示范基地和“巾帼建功标兵”等称号。
孙变格的创业经历也引起了当地政府的关注和支持。今年1月初,伊川县一笔50万元的丝瓜产业引导资金下拨周沟村。目前,一个占地900平方米的车间地梁已浇注。
周沟村党支部书记周保证说:“将来采取租赁的方式让‘琪之变’使用,拟建设丝瓜加工、展示车间,孙变格将告别‘家庭作坊’。同时村合作社今年拟流转180亩土地种植丝瓜,参与后期深加工,壮大集体经济,努力打造伊川丝瓜种植加工‘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