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宋广军通讯员陈帆
2月3日,正月十三。一大早,许昌市建安区苏桥镇杜寨村热闹起来,山东、安徽及我省开封、商丘、周口等地200多名艺人齐聚杜寨书会打起简板、拉起琴弦,说书竞艺。
“龙凤车辇出昭阳,皇罗伞下照着大宋王,赵太祖他只把江山来创……”书会现场,来自开封的艺人赵海彬打着简板、拉着弦子,时而击鼓,用沧桑浑厚的声音,将现场观众带回到遥远的《杨家将》抗辽战场。
杜寨书会始于汉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书会,也是与马街书会、山东胡集书会齐名的“北方三大书会”之一。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来自省内外的民间说唱艺人相聚杜寨村,在麦地中、高岗处、低洼里,以天作幕,以地为台,打起简板,拉起琴弦,说书竞艺,期待写书人前来写书。周围百里村民也身着彩妆,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络绎不绝赶来听书赶会。
“好、好……”看着观众阵阵喝彩,跟爷爷一起前来参加表演的兰考县考城镇16岁的韩雨鑫说,她从6岁就跟着爷爷学曲艺,非常喜欢,一定要把这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过去3年,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杜寨书会采取网络形式举办,邀请全国各地的艺人居家献艺,所有节目网上征集,筛选出的节目在建安区“云上建安”手机客户端播出,艺人们通过网络平台一展风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没有断。
“我今年80岁了,从小就跟着爷爷管理书会,1951年开始学唱。虽然我唱不动了,但我可以编书,继续做好文化传承。”从小一直为杜寨书会服务的杜寨书会非遗传承人杜留臣表示,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杜寨村建起了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杜寨书会文化艺术馆,同时做好后继人才的培养和挖掘,来展示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留下宝贵的乡愁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