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大而明亮,脸庞棱角分明,头发规规整整向后梳理,严肃起来一脸冷峻,开心时笑得合不拢嘴……这位像邻家大叔般亲和认真的“型男”,是河南省首批工艺美术大师刘建军。
刘建军出生于钧瓷世家,自幼随父亲刘振海学习陶瓷烧制技艺。1968年,16岁的刘建军进入禹县钧瓷二厂工作,被父亲要求分配去学烧窑。多年之后,他全面掌握了钧瓷制作的各项技艺,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烧成与造型、釉色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钧瓷制作的重中之重。
在做好烧窑工作的同时,刘建军不断学习实践设计造型、拉制坯体等知识。1980年,表现突出的刘建军被调到技术科,负责釉面砖研究。1984年年底,刘建军升任技术副厂长。1991年,他被调到禹县钧瓷一厂任厂长兼党委书记。1992年,他毅然辞职,办起了属于自己的钧瓷企业--建军钧窑。
走进位于禹州市神垕镇的刘家钧窑展厅,看着眼前的钧瓷珍品,有一个很大的感受:有些器型似曾相识,但又不完全是传统器型;有些器型来源于传统器物,但被很好地“钧瓷化”了;有些器型借鉴了现代器物,但又极像传统器型。线条,恰当地起到了装饰作用;窑变,让器物更有神韵;线条与釉色,让器物彰显古朴且时尚、俊朗却不失隽永、优雅中透出朴素的美感。
景德镇陶瓷大学原校长宁钢曾评价说:“刘建军的创新始终以传统为根基,擅于向传统发问,勇于突破传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他创造性地融合了钧、汝、官、哥四大名窑的制瓷技艺,为现代钧窑瓷艺的发展提供了突破点。”以其作品《玉壶春》为例,釉色晶莹玉润,窑变图案感丰富且自然,比传统器型更显修长,而作品《出戟尊》,棱角更分明,更具力量感。《道玄》系列、《天池·印象》系列作品,把他的钧瓷、汝瓷、官瓷、哥瓷技艺,以及在这些瓷器方面的研究、思考、沉淀完全释放了出来:外表要么皲裂,要么晶莹玉润,中间是他独创的干净、素雅的天玄釉,边沿有着装饰感极强的凸起线条。作品《九龙洗》外表和内里的反差给人一种无限的想象空间,艺术张力十足。
刘建军的作品给人一种借鉴现代器物却透出古朴的感觉,简约而又幻变。其作品《飞碟》乍一看,就是科幻片里经常见到的飞碟,但“天线”成为直直的“细颈”,“肚子”成为椭圆的“罐”--整体来看,器型源于现代,但元素源于传统。其作品《太平盛鼎》,两边直板来源于《夹板炉》,中间的“肚子”是把《鼓钉洗》的鼓拉高,3个敦实的“腿”则由常见的“象鼻”做成。器型取自青铜器《编钟》中的一个钟,但完全没有青铜器的粗笨,有的是一丝乖巧和灵动。
刘建军认为,钧瓷的器型有两个形式美法则,“压缩”与“拉长”、“曲线”与“直线”。在创作《道玄》系列作品时,他沿用宋钧简单的坯体装饰,沿袭青铜器刻线的艺术表现手法,充分发挥钧瓷的材质、工艺、艺术语言,让作品彰显出器有形而神无尽的意蕴。
刘建军善于把钧瓷与其他瓷种的制作技艺融会贯通,其作品有着连接古代和现代的穿透力,让人既能找寻到过去的韵味,又能满足于当下的艺术消费。其创烧的天玄釉是钧瓷界一次成功的尝试,也是钧瓷发展的一个新突破,从某种意义而言,也是对钧瓷艺术的延续和丰富,为我国陶瓷工艺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钧瓷创新,体现的是简约釉色美,不能说在传统器型上加个耳饰、添个活环就是创新。丰富的釉色,需要器型来展现,如何不失传统之美,又符合现代审美,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刘建军说,要想让钧瓷产生更大的影响,就必须有钧瓷大家,这一方面要培养一批土生土长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也要想方设法引进人才,培育产生大家的土壤,从而有更多的钧瓷艺术品诞生。 (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