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孙雅琳
这两天,淮阳太昊陵迎来了一年中最为热闹的时刻。
2月21日是农历二月初二,也是太昊陵朝祖会开幕的日子,前去观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的人流摩肩接踵。太昊陵景区采取了限流措施,每天最高接待10万人。以41万元买下太昊陵庙会C位网红摊位的老板称,她的主打产品是当地人挂在嘴边念叨的“压缩馍,压缩馍,小孩吃了考大学”的压缩馍,15天就可以回本。
春回大地万物生,文旅产业渐复苏。
今年的开年热播剧《去有风的地方》,让本就是热门旅游地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又火了一把。春节假期,全州共接待游客423.93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31.6亿元,当地的餐饮、民宿等乡村旅游产业迎来发展利好,“人山人海”“一房难求”。
尤其是电视剧取景地之一的大理市凤阳邑自然村,也是“有风小院”的所在地,即将开发文旅产品和新业态,40余户村民还以宅基地入股建设拍摄基地。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站在了“有风的地方”,站在了文旅发展的最佳风口,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有数据显示,有52.05%的游客在一年中有多次到乡村旅游的需求。特别是我国对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后,这一数据或将呈上升趋势。
目前,我国已有超过6万个行政村开展了乡村旅游,以往走马观花似的乡村旅游也渐渐发展成专项浸泡式的乡村旅游,涵盖了观光、休闲、康养、避暑、冰雪、耕读、研学、娱乐诸多产品体系。
若要从众多的旅游乡村中脱颖而出,就要努力打造属于当地的独特品牌,把地方的优秀文化资源转化为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
乡村旅游的精髓,应是自然生态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除了田野风光,还包括乡村建筑、乡村民俗文化、乡村饮食、农事活动等人文资源的特色吸引。
旅游业的价值在于能够延伸发展其他产业。在乡村发展旅游业,能激活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精致农业、科普农业、休闲渔业等新型业态,让原生原长、土乡土色的民俗文化与商务会展业、健康养生业、文化创意业、体育运动业融合发展。
“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屋”之外,还要结合本地的节庆活动、乡土风情、民居体验等元素,挖掘游客更深层次的需求,比如体验高效生态农业、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或者发展民间文化艺术研学游、体验游,有条件的农业文化遗产地也可建设农耕文化体验场所,让游客在放松的同时能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幸福感,还能带动当地农民开展手工艺创作生产,推动纺染织绣、金属锻造、传统建筑营造等传统工艺创新性发展,把“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地方在搞旅游开发建设时,往往将当地居民排斥在外,觉得当地涉及乡村居民的问题很复杂,缺乏对乡村居民的引导和培训,不注重提升他们参与乡村发展的技能,更有甚者轻视当地居民利益分配的问题,使得他们没有更多的参与感、获得感。
发展乡村旅游,一定要把维护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农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参与者和建设者。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最终目的是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不管谁开发乡村旅游资源,采取什么样的开发模式,作为乡村的主人,农民必须是乡村旅游业的受益者。让村民通过土地、宅基地、闲置房屋、劳动力、闲余资金入股,实现物变钱、地长钱、房生钱、力换钱、钱赚钱,和旅游开发公司形成命运共同体,才能同发展,共进退,让乡村旅游业顺风顺水,成为乡村振兴中农民增收的绿色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