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加快推进种业振兴。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农机装备深度融合,加快研制推广新型智慧农机。积极发展“互联网+农机作业”,加快建设智慧农业数据平台。--摘自省委一号文件
□本报记者王侠
通讯员乔连军席瑞娜
藏粮于地更藏粮于技,扛稳粮食“压舱石”重任的背后,河南向科技要产量、要产能,加强种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大力发展智慧农业,高科技占据农业生产“c位”,制种能力、农机总动力全国“拔尖”,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夯实粮食产能基础,引领农业生产的强劲引擎,助力河南在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大道上全
力开跑!
一粒良种做强现代“农业芯”
“‘周麦家族’喜添新成员!周口市农科院联合周口现代农业研究院育出小麦新品种--周麦37、周麦38,它们去年通过国审,今年在郸城县大面积推广种植。”4月12日,一见面,周口现代农业研究院党委书记谢付振就开始报喜。
在我省国家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周口现代农业研究院试验基地种子试验田里,一个个小麦新品种正在诞生。实力超群的新种子只有超过它们的前辈、大师兄,才能够顺利“毕业”。
“新品种小麦根系发达、茎秆粗壮、抗倒伏一流,今年合作社种了2800亩周麦37、周麦38新品种,明年俺还要种。”进入拔节期,粗壮浓绿的新品种小麦已跟周边其他麦田形成鲜明对比。郸城县培康种植专业合作社董事长于培康提起新种子,喜得合不拢嘴。
“加快推进种业振兴,打好种业翻身仗,会有更多的新品种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谢付振说,目前周麦48号、周麦49号等9个品种正在参加国家和省级试验,2024年有望通过审定。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河南在种业创新方面频频发力,小麦、玉米育种水平全国领先,郑麦9023、矮抗58、郑麦366、百农207和郑单958等先后成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小麦繁种基地常年稳定在430万亩,年制种能力在18亿公斤以上,居全国第一位。
一台农机推进“机器换人”
科技赋能、机械帮忙,让这个“春管”有点“闲”。
4月13日,滑县万古镇杜庄村,农机手正驾驶着自走式打药车来回穿梭在麦田里防治病虫害。
“农机替代人工,让春忙也不忙了。一台车一天能打400多亩地,俺这2000多亩地,两台车,三四天都打完了,不仅节约了人工和时间,还提高了农药喷洒的均匀程度,达到一喷多防的效果。”该村种粮大户杜九菊说。
“现在气温逐渐上升,全县各种现代化农机齐上阵,抓紧开展病虫害防治和肥水管理,确保小麦丰产丰收。”滑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技站站长黄利华说。
省委一号文件提出,提升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藏粮于技、藏粮于技。粮食安全背后,是机械化的强力支撑。
在农机应用方面,河南遥遥领先。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7%,高端智能化技术正贯穿到“耕、种、管、收、运”的生产全链条,新型农机从形态到功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智能化农机进军生产一线。
一块大屏实现“数据”种田
农田“长”了数字脑,万亩农田,一屏“掌”控。
4月12日,商水县张庄镇3.5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服务中心,5G+智慧农业云平台大屏正远程操控万亩麦田。病虫害防治监测站实时测报病虫害,接到“任务”的十余架无人植保机飞旋在一望无际的麦田上灭杀害虫。
“最近气温升高,麦田易发纹枯病、白粉病等病虫害,我这2100亩麦田用植保无人机一天就集中喷防一遍。”用手机指挥作业的种粮大户邱守先说,“从看天种地到看数据种地,感谢科技赋能,数字护航,让‘望天田’变成旱涝保收、稳赚不赔的‘高产田’!”
省委一号文件提出,积极发展“互联网+农机作业”,加快建设智慧农业数据平台。从靠经验到靠数据,汗水农业正加速朝着稳产、高产、效率高的智慧农业转变。
建设农业强省,利器在科技。我省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农业科技整体水平稳居全国第一方阵。目前,我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4.9%,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7%。科技创新已成为促进粮食增产增收、农业农村经济增长的首要驱动力。
“让农民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新时代,河南农民拿起手机新农具、挑起农业现代化“金扁担”,稳住国家的粮袋子,鼓起自己的钱袋子,阔步迈上科技强农、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