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乡村产业。加快绿色食品业做强做大。推广“原料基地+中央厨房+物流配送”等产业模式,打造全国重要的预制菜生产基地。--摘自省委一号文件
□本报记者王侠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河南加快发展乡村产业,纵向拓展新产业,贯通产加销,将生产向加工、品牌、销售拓展;横向拓展新功能,融合农文旅,将农业向休闲、旅游、文化拓展。“纵横”之间,扎根“土”、体现“特”、联结“农”,做好“土特产”大文章,打开农业大省跃升农业强省“总开关”。
扎根“土”,特色产业百花齐放
河南名优特新农产品数量全国第一,河南国家级农业品牌总数量全国第一。
得益于充足的光、热、水和肥沃的土地,河南蕴藏着数不尽的“农家宝”。灵宝苹果、西峡香菇、信阳毛尖……1037个农业品牌灿若繁星,延津优质小麦农业全产业链、豫西南肉牛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闪耀全国。
在河南各地,特色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围绕五大产业,开展五大行动,食品加工业成为万亿级产业。以十大优势产业为重点,创建3个全产业链典型县,构建10个国家级、100个省级、274个市级、278个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创建6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我省立足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做好‘土特产’文章,优势特色农业产值占比达57.8%。”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孙巍峰说。
突出“特”,新兴产业换道领跑
近年来,河南特色产业发展取得较大成就,但还面临布局散、同质化、链条短等问题。
特色产业发展应树立市场导向,在彰显“特色”上下功夫,打造具备独特竞争优势的产业。
一头连田间,一头连餐桌,预制菜是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典型特色产业。我省把预制菜产业作为绿色食品业优势再造和换道领跑的重要抓手。
今年省委一号文件提出,高质量发展乡村产业。加快绿色食品业做强做大。推广“原料基地+中央厨房+物流配送”等产业模式,打造全国重要的预制菜生产基地。
预制菜有多火?
小到早餐油条包子,大到饭店里的各色菜肴,我们身边的预制菜已无处不在。
“小时候过年走亲戚送馒头,现在流行过年送预制菜了。”3月8日,孙巍峰在鹿邑县澄明食品工业园的示范店调研时,看着琳琅满目的预制食品礼盒感慨地说。
“河南发展预制菜产业得天时、占地利、拥人和。”当天在鹿邑举行的中原预制菜产业发展论坛上,孙巍峰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为预制菜发展带来政策利好;河南拥有丰富农产品资源;省内农产品生产加工、品牌策划企业众多,具有完整预制菜产业生态。
鹿邑县澄明食品工业园是我省培育建设的第一批预制菜研发生产基地,2022年营收30亿元。工业园首席财务官杨童雨说,园区实施鸡、牛、羊等“十个一”食品工程,全力打造中部最大的预制菜、火锅、烧烤食材基地。
联结“农”,产业链上联农带农
发展乡村产业要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一些地方在农业产业升级过程中,规模越来越大、用工越来越少、农户参与程度越来越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把握好度,不能忘了农民这一头,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尽可能让农民参与进来。
预制菜产业为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挖掘新潜能。预制菜“原料基地+中央厨房+冷链配送”发展模式联农带农能力强,通过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小农户加入产业链、连接大市场。
目前,澄明食品工业园以澄明食品、伟红椒业等企业为龙头,采取“工厂+种植”“工厂+养殖”等模式,推动当地辣椒种植和牛、羊、鸡养殖业发展,带动2万余户农民“链”上增收。
“今后会加大采购本地原材料,增加养殖场。”杨童雨说,依托三产,壮大二产,催生一产,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有机整合,不断推进原材料本地化,增加农民收入。
特色产业绽芳华,新兴产业御风行。抓住产业“牛鼻子”,过上红火好日子,产业振兴,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