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丁需学通讯员乔新强
4月23日,在鲁山县背孜乡东山村,今年63岁的范更新和一位帮工把“荆排”装上三轮车,准备给汝州一家煤矿上门送货。
“范更新两口子经常开着三轮车从群众家里收购‘荆排’,然后集中送到煤窑上,一年能挣10多万块钱呢。”东山村党支部书记范免说。
荆条柔韧性强且强度高,用荆条编织的长约0.8米、宽约0.5米的“荆排”,是煤矿井下支撑作业顶面的一次性用品,简便实用成本低,迄今需求量仍然巨大。
东山村地处大山深处,山上到处都是野生荆条,在鲁山县西部山区,野生荆条随处可见。虽然近年来很多年轻人外出务工,但留守在家的老人仍有上山“杀荆条”、编“荆排”的习惯。
据介绍,荆条是丛状灌木,割后年年都会长出新的枝条,“杀荆条”不但不会破坏生态环境,还能促进荆条来年的生长。
范更新20多年前就开始从事“荆排”经销,当时一个“荆排”的收购价只有0.5元钱,10年前涨到1元。“山里很多年纪大的人身体还很硬朗,抽空到山上转一圈,割些荆条回来,大多数人一天能编二三十个‘荆排’,收入也够家里的零花钱了,所以现在山区编‘荆排’的还大有人在。”范更新说。
范更新一年四季忙个不停,每周出去2~3趟,除了本乡外,也到附近的瓦屋镇,邻近的汝州市寄料镇、蟒川镇,从一家一户收购“荆排”,然后每周一次给汝州或登封的煤矿送货上门,每次送5000个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