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吴向辉
为减少农田“白色污染”,助力乡村生态振兴。去年以来,省农业农村厅以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在全省17个试点县组织开展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工作。目前,全省示范推广0.015毫米及以上加厚高强度地膜176万亩,全生物降解地膜44万亩,试点县地膜回收率80%以上,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绿色发展,为乡村生态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
通过试点先行与示范推广,我省集中打造了一批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示范区,并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和效果突出的典型模式。其中,兰考县和新野县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和种植实际,探索出了“一膜两用”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带动”的经验模式,为全省示范推广地膜科学使用回收,防治农田残膜“白色污染”提供了借鉴。
兰考
“一膜两用”解决农田“白色污染”
眼下省内大多西瓜种植区还未进入销售季,但在兰考县仪封镇谢庄村西瓜基地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5月16日,走进该村,村民们熟练地摘瓜、打包、装箱,圆滚滚的西瓜承载着瓜农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今年我们这儿的西瓜在5月上旬就上市了,比普通的西瓜要早上市约50天,这让瓜农的销售收入翻了一番。”谢庄村党支部书记谢周勇兴奋地说,“县农业农村局在我们村推广使用0.015毫米的加厚高强度地膜试点,不仅能享受补贴,而且还让西瓜早上市,今年每亩西瓜能卖15000元。”
西瓜基地负责人王存林说:“加厚高强度地膜可先作为小拱棚膜使用,用后再收集起来做地膜使用,实现了‘一膜两用’,而且乡镇还组织上门回收旧膜,既节约了成本还增加了收益。”
近年来,兰考县依托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项目,大力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上实现了加厚高强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应用全覆盖,从田间地头到资源化再利用的全链条地膜使用回收体系不断健全,地膜科学使用和回收利用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我们依托废品收购站建立了废旧地膜回收体系,打通了废弃地膜回收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了主要用膜区域全辐射,既减轻了群众的运输成本,又提升了全镇地膜回收比例。”仪封镇副镇长宋冲亚介绍。
目前,该县已建成了大型废旧地膜回收站16个,形成了足够覆盖全县的回收网络体系。
“2022年全县地膜用量1956吨,根据地膜残留监测数据和农户使用回收调查数据显示,地膜当季回收率达80%以上;棚膜使用量990吨,基本实现全部回收,废旧地膜综合回收率达90%以上。”该县能源推广站站长李二庆说,下一步将积极鼓励和引导群众使用加厚高强度地膜和生物降解地膜,探索财政生态奖补、“以旧换新”等废旧地膜科学使用回收工作机制,降低农田地膜残留污染。
新野
大户示范引领掀起使用新型地膜热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近日,来到新野县王庄镇,田间暖风轻抚,麦浪微漾,丰收在望。在毛寨村蔬菜种植合作社,一辆辆三轮车、电动车将废旧的地膜拉进收购站,验质、过磅、算账、制单,收购员忙得不亦乐乎。
“今年合作社种的2000多亩黄皮洋葱全部用的是0.015毫米的加厚高强度地膜,不但农业农村局有补贴,而且废旧地膜基本全部回收,还能卖个好价钱,真是赶上好时候了。”合作社理事长毛良恒高兴地说。
“今年新野县设立了1处县级回收利用总站和12处乡级地膜回收站,基本做到了每个乡镇一处,方便群众就近交售废旧地膜。”新野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李国清介绍道,“通过加厚地膜回收,既净化了土壤环境,又能循环再利用,起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2022年,新野县以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项目建设为契机,优先安排积极性高的农业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承担项目示范推广工作。目前已建成了两个万亩级的加厚高强度地膜示范区以及5个全生物可降解地膜示范区,通过示范引领,带动全县广大农户掀起了科学使用回收新型地膜的热潮。
新野县能源站站长王洪克说:“下一步,我们将采取多项措施,激发调动群众参与项目实施和清理、捡拾回收废旧地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不断提升和巩固废旧地膜回收成效,力争将推广区地膜回收率提高到85%以上,争取2025年彻底解决农田‘白色污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