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事不用跑党员家中找携手助力农户科技掘金让乡亲们过足“戏瘾”
第07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704期:第07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05-26

一方是驻村干部一方是农业科学家

携手助力农户科技掘金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王吉庆(中)带队到刘何村调研指导

王益民(中)在大棚里向客商介绍情况

汝州城区的水果经销商到刘何村洽谈合作

张晓伟在刘何村考察

□张鸿飞王国锋文/图

5月24日,汝州市民政局派驻大峪镇刘何村第一书记王益民,给河南日报农村版发来消息:昨天,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张晓伟研究员和助手、叶类蔬菜研究室副主任魏小春博士一行,来刘何村十字花科繁种基地了,规划论证繁种产业种植规模扩大和产销问题。

此前的5月13日,王吉庆教授领衔的河南省科技特派员服务队,专程来到刘何村果色蔬香“五星工坊”产业基地调研,指导新定植的20亩辣椒苗管护、施肥,并查看了正在施工的刘何村幸福苑工程项目。

上周周末,汝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戴学军牵头组织城区的诚信志远果业、百果园、果小阳等商家负责人,赴刘何村建设的河南农业大学水果番茄种植基地观摩,听取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有关刘何村产业发展的工作汇报,详细了解水果番茄的种植管理情况,并就产销合作达成意向。

刘何村原有2座大棚,今年又筹集资金建设了4座,水果番茄的年产量约为3万斤。

张晓伟和助手魏小春来到刘何村、刘何村种植水果番茄,这一切,莫不得益于王吉庆对家乡的热爱和关切。

王吉庆是河南农业大学教授,今年60岁,是一个有故事并给人带来“吉利喜庆”的人。

1983年,王吉庆20岁那年考入当时的河南农学院,如今的河南农业大学,师从“河南蔬菜之父”张绍文教授、“国家蔬菜栽培生理岗位科学家”孙治强教授,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2022年7月20日至24日,作为国家科技特派团云南省贡山县特色蔬菜产业组组长,王吉庆与同在河南农业大学任教的李宁教授,远赴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昭通市昭阳区、贡山县等地,开展蔬菜产业、核桃产业科技帮扶工作。

在大别山革命老区信阳市新县科技扶贫时,王吉庆因推广塑料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带富了当地菜农,被人们称为“王财神”。他带领大学生科技服务队赴登封市君召乡指导帮助大滹沱村人,在干旱、贫瘠的土地上种出了村民们从来不敢想的番茄,村民们因此把收获的番茄命名为“嵩山吉庆番茄”。这可是国内头一个以产地和专家名字共同命名的番茄品牌!

由于年过九旬的妈妈长居刘何村老家,因此王吉庆时常回村探望,对第一书记王益民和驻村工作队扎实勤勉的作风和取得的成效很钦佩。去年,王益民找到王吉庆,谈村集体产业发展时,他立即爽快地答应了,指导建设大棚、筛选引进优良品种、进行技术培训,并配合水肥一体化及生态、物理、生物等绿色病虫防控技术,种上了水果番茄、草莓,真正做到了不使用农药种植蔬菜,确保绿色安全。

5月9日,王益民和两名驻村工作队队员来到河南农业大学,在王吉庆的支持帮助下,如愿购回“七七朝天椒”辣椒苗,在刘何村先前流转的土地上种了20亩。这批辣椒预计亩产2500公斤左右,全部实行订单式收购。

“对刘何村来说,王教授简直就是一座‘富矿’。”王益民说,刘何村根据海拔高度等自然条件拟定的发展设施瓜果产业项目,得到了王吉庆的赞赏和大力支持。之后,王吉庆又根据大峪镇地处山区海拔在560米左右的实际,力邀张晓伟研究员来大峪镇考察,促成了把十字花科繁种基地放在大峪镇。2月20日,张晓伟和助手魏小春来到刘何村,手把手教村民整地,种下了两亩白菜种苗。(见本报1月12日1版《小刘何来了“大专家”》、2月24日RⅠ版《农业科学家手把手教农民种菜》)

张晓伟在我国十字花科蔬菜小孢子育种界名声显赫,手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原学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担任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豫北综合试验站站长、农业农村部黄淮地区蔬菜科学观测实验站(河南)站长,主持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及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10余项,育成通过国家审定和省级审定的大白菜、甘蓝等品种10多个,主持研究的成果“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创建及其利用”居国内领先水平,同时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以上奖项6项、发明专利4项。

2021年12月,央视网以《种子!种子!这座城市制种业崛起,又为中国拿下一个“世界第一”!》为题,报道了地处太行山南麓、黄河北岸的河南济源,八成以上的地域都是山地、丘陵,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不仅端起了“金饭碗”,还交出了“世界第一”的成绩单。这个“世界第一”,就是全球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种子生产基地,像焦村镇东沟村这样一亩地收益过万元的蔬菜专业制种村,超过30个。

汝州市副市长、大峪镇党委书记张飞说,建设十字花科繁种基地,就是要发挥大峪镇的地理优势,形成“北济源南大峪”十字花科蔬菜种子生产格局,为大峪镇实施“十四五”乡村振兴种植业“191”产业发展规划奠定了基础。

大峪镇“191”产业发展规划,其实质就是建设1000亩十字花科种业基地,发展高山蔬菜9000亩,实现种植业年新增产值1亿元,全镇年人均新增可支配收入3200元,仅种植业一项,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20年(“十三五”末)的19647.7元,增加16.3%。

扫描二维码,读《农业科学家手把手教农民种菜》

扫描二维码,读《小刘何来了“大专家”》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