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马丙宇刘亚鑫
“边抢收边入库,提前整理不掉链子。”5月31日下午4点,75岁的新乡县农民育种家王桂凤正在检查、打扫小麦仓库,忙得脸颊泛红、满头是汗。
停下缓口气,王桂凤拿出手机再看天气。“变了,周末没雨了!”王桂凤欣喜,早起时预报的有雨变成了多云。小麦成熟关键期碰上连阴雨,揪心的她一天要看上数次天气预报。
因为心系乡亲、热爱土地,王桂凤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女“逆袭”成为育种家,自主培育了苑丰11、苑丰12等通过国审的小麦品种,已经在新乡县发展了8000多亩的小麦良种繁育基地。
收拾完仓库,王桂凤直奔翟坡镇红林村附近的一块麦田,掐下一穗小麦,眯起眼睛、放在手心仔细观察。“有萌动发芽的迹象。”说罢,又咬了咬剥出的麦粒,“没有‘咯嘣’声,湿度还大。”
“你这儿需要继续观察,不能盲目抢收。”靠着经验,王桂凤判断这里的小麦一周后才能达到收获标准,她拨通了种粮大户毛宏战的电话仔细交代,“咱是繁种田,小麦种子发芽率要在85%以上,一定确保质量。”
这不是当天王桂凤的第一次下地,收拾仓库前她已经转了三四处繁育基地,加上接打电话,几乎没有休息的空。阴雨天给“三夏”大考再添难度,不少乡亲向王桂凤求助,王桂凤都耐心答疑,尽全力帮助大家夺种、夺粮。
对于种子和群众的热情,王桂凤几十年如一日。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去年中原农谷规划将新乡县划为小麦良种繁育区,王桂凤对未来的信心更足了:“我们的地,可以作为成果转化试验田,育出更多好品种。”
5月30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县里为王桂凤送来了一捧慰问鲜花,她放在了办公室的桌上,可连续奔走田间,王桂凤顾不上打理,花朵已经开始发蔫儿。可鲜花旁,那块省农业农村厅发放的“河南省农民教育培训综合示范基地”银色牌匾,一如既往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