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特派员“下来”  农业质效“上去”图片新闻引领全产业链集聚种质资源“面筋哥”的新“食代”卢氏“菇”事多充满喜和乐内黄县堤上村光荣榜评出好风气沁阳市政协举办首期“委员论坛”禹州市推行“政采贷”惠企利民新县帮办代办服务助营商环境再提升中国一冶扶沟棚改项目多栋楼完成主体结构封顶民权县孙六镇倡廉有形润物无声小小无花果递出“一村一品”新名片新乡市红旗区小店镇“三夏”生产忙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710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06-05

卢氏“菇”事多充满喜和乐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记者刘景华通讯员张海军

每年4~9月,都是香菇生产旺季。连日来,记者深入伏牛山优质香菇产业集群核心区、全国闻名的香菇生产大县卢氏县采访。今年5月以来,卢氏县温度、湿度适中,加上管理到位,菌棒车间、出菇基地……到处都是浓浓的香菇气息,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还有丰收的欢声笑语。

流水线上夫妻档

5月28日21时,记者赶到卢氏县林海兴华公司涧北菌棒厂。这里占地320亩,拥有拌料、装袋、养菌等14个大车间,年产菌棒5000万棒,工厂日常养菌1400万棒,生产规模、生产技术均居全国前列。

装袋车间灯火通明,3条生产线19台装袋机全自动化运转,30多名工人正在紧张工作。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将流水线上的菌棒捡拾整装,然后由叉车送到点菌车间入口。一号线上的工人吴新海手脚麻利,10多分钟就能装好一满架菌棒,此时,他的妻子宋海朋开来叉车将菌棒架“端”走。夫妻两人在同一条流水线上工作,每“端”走一车,妻子会交给他一个卡片,这是吴新海计件工资结算的凭证。递卡片的一瞬间,夫妻对视、互相鼓劲、倍感欣慰。

吴新海夫妇四十五六岁,家住沙河乡寨子村,老母亲长年卧病在床,他俩找了保姆照看。夫妻俩在厂里常年无休,吴新海已在厂工作6年多,妻子也有4年工龄。下了夜班凌晨4时,夫妻俩同骑一辆摩托车赶回10多公里外的家。

“我一个月六七千元工资,多时能拿到7200多元,加上妻子每月的五六千元工资,除了养活老母亲、供一双儿女上学,俭省点花,一年还能落七八万元,挺知足的了!”吴新海高兴地说。

出菇基地亲兄弟

5月28日中午,记者来到卢氏县杜关镇民湾村出菇基地采访。这个基地共有香菇大棚218座,现有出菇菌棒273.2万棒,是全县最大的香菇生产基地。这个基地有技术员、库管等固定工30多人,采菇工人以女工为主,常年有200人左右。

记者随机走进14号菇棚、19号菇棚,但见菌棒上一团团挤满了香菇。今年37岁的基地主任侯金锁家住双龙湾镇虎峪村,见到记者笑得合不拢嘴,说:“产量是前提,有产量才有效益。”他告诉记者,上个月他的工资达到了9700元,其中包含2000多元的绩效工资,“基地月产香菇量达10万公斤以上有绩效奖励,这个基地每月产量保底30万公斤都没问题,上个月达到了45万公斤。”

侯金锁的弟弟侯金龙也在出菇基地工作,是东明镇后河村出菇基地的库管。“这工作比干啥都强!”侯金锁说,为此,他坚持记日记,研究技术,加强管理,每天早上6点起来工作到夜里10点多,上个月他连一天假都没有休。“香菇出得太好了,一刻都不能耽误,自己得负起责来。”侯金锁说。

大棚采菇好姐妹

官坡镇沙沟村村民贾芬珍和汤河乡村民聂小花常年住在沙河乡果角村1号香菇基地,在宿舍住上下铺,采菇时又是一组,两位50多岁的农村妇女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这个基地常年吃住有30多名外乡镇的采菇女工。“工资不算少呢,每小时9元,当天工作10小时后每小时10元。一般每天六点半开工,干到晚上十来点钟。”有活干,收入多,看得出大伙儿很满意。

杜关镇民湾村出菇基地常年有150多名采菇女工,除本村妇女全部就业外,每天还固定开有通勤车,从文峪乡找人在这里采菇。记者在该基地一个香菇棚内看到,来自民湾村的钱海燕、郭家村的王福霞和邢丽丽等十几名中年妇女有说有笑,一边唠着家长里短,一边比赛谁采的菇多。“香菇长得太稠太多。”邢丽丽说,“每公斤的采菇成本力争控制到0.5元以下,我们也在天天交流,熟能生巧嘛。多干多挣钱,我们的腰杆子也硬起来了!”香菇大棚萦绕着姐妹们的笑声。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