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金安曲宏斌
6月3日上午,洛阳市偃师区岳滩村,细雨蒙蒙。
岳滩村乡里中心,“纪念刘应祥同志逝世十周年追思会”正在进行。刘应祥亲属、村“三委”班子成员、党员代表等齐聚一堂,回忆与刘应祥在一起的点点滴滴,筑堤造地,科学种田,推广技术,兴办企业,一个鲜活的老书记、“小麦王”形象仿佛就在眼前。
刘应祥,1928年3月出生,历任岳滩村党支部书记,偃师县委副书记,洛阳地委常委,河南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河南省农村经济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政协常委等职。两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3次被表彰为河南省特等模范;1991年,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2013年6月6日,麦收季节,刘应祥永远合上了眼睛。
每年6月夏收时节,人们都十分怀念刘应祥。
向河要地
18年改造沙地1400余亩
“住在夹河滩,十年九年淹,一年水不淹,感谢龙王感谢天。”69岁的村党支部书记李宏廷介绍,曾经的岳滩村每逢洪水过后,滩地上全是芦苇杂草,而冬春季节则是白茫茫的盐碱地,一片荒凉。
“是刘书记带领群众全力抗洪、保护家园。”岳滩村党支部原副书记、今年76岁的付雪娥是刘应祥学生,她讲述当年的情景。
“要想好好保命,必须整治河道!”刘应祥做出了重大决定:向河要地。
刘应祥组织了一支80人的突击队,推着四五十辆架子车,赶赴十几里外的虎头山开山炸石,再运回来筑砌河岸。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层层垫,一段段攻,坝上起火,天明上工,天黑下工。
历时18年,硬是靠肩扛车拉,运石4万余立方米,修筑石坝8公里,动用沙土15万立方米,修筑围堤1万多米,植树20多万棵,改造沙地1400余亩。
向地要粮
岳滩小麦香飘全国
刘应祥决心“叫人民吃上白面馍”:向地要粮。
1952年麦收,刘应祥到一家国有农场参观时,被“穗大粒饱”的“碧玛一号”新品种吸引,悄悄掐回4穗。
回村后,经过3年繁育,并采取改稀植为密植、浅耕为深耕、粗管为细管等措施,小麦平均亩产380多斤。
通过不断总结种植、管理经验,到20世纪60年代,岳滩小麦亩产稳定在600斤左右。
刘应祥还针对“弱苗、壮苗、旺苗”,采取“促-控-促”,总结出了“三个耳朵”小麦春季看苗管理方法。
“分蘖少,根系弱,叶片黄绿直立着,这是减产的‘马耳朵’;分蘖多,茎秆弱,叶片宽大黑绿耷拉着,这是倒伏减产的‘猪耳朵’;分蘖不算多,单株四五个,叶片青绿斜翘着,这是增产的‘驴耳朵’;促进‘马耳朵’,控制‘猪耳朵’,扩大‘驴耳朵’,小麦高产有把握。”形象的比喻,让群众过耳不忘。
1972年,岳滩1000多亩小麦亩产平均达到754斤,每斤生产成本降为二分三厘;1975年,亩产平均969斤,每斤生产成本降为一分四厘五;1976年,亩产平均979斤,有的地块突破千斤,每斤生产成本降为一分四厘二。
一升一降中,岳滩小麦香飘全国。
“偃师县小麦香,全国人民都沾光。技术员走四方,传经送宝响当当,带回一个花婆娘。”这是当时流传的顺口溜。
后来,岳滩五七农学院成立,接收各地农业技术员和青年学生。刘应祥和农学院科研人员合作,撰写出版了《小麦生产的斗争实践》《小麦生产高产稳产低成本》等书,成为指导小麦种植的“宝典”。
防病减损
守护好群众利益
1975年,刘应祥任省农委副主任。后来,组织上考虑给他的爱人安排工作,刘应祥回绝:“没有文化,年龄又大,不能给组织添负担!”
为了群众利益,刘应祥则天不怕、地不怕。20世纪80年代的一年春天,小麦普遍患病,分蘖少,如果不采取措施,很可能大面积减产。刘应祥发现信阳地区尤为严重,他拔出三种不同类型的麦苗,急忙向时任河南省委书记汇报。
当时,省委正在召开常委会,刘应祥直闯会场,提出了四条针对性抢救病苗意见。省委决定,按照刘应祥提出的措施落实,并拨款2000万元,加强田间管理,确保了小麦没有大规模减产。
如今的岳滩村是全国文明村。十年来,岳滩村用于水、电、路、网络、立面改造和场馆建设等投入累计超过2000万元。去年,村子2250亩耕地全部流转,除种植小麦、玉米主粮外,还发展了三七、金银花等特色种植,成功创建“四星”支部,集体经济收入突破80万元。
伊水缓缓、洛水潺潺,柳青岸绿,鱼肥鸟欢。一个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岳滩正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