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种子抢收记我省麦收过七成收割机尽着村民先用图片新闻云台山下红花开荒山薄地育出“百草园”图片新闻 9万辆车免费送“赶考”严控考点周围噪声源订单秸秆成了夏南牛“口粮”
第01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712期:第01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06-07

荒山薄地育出“百草园”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记者曹国宏通讯员卢晋荥

6月5日,在紧邻丹江口水库的淅川县马蹬镇张岭村中药材种植基地记者看到,金银花、黄芪、柴胡、地黄等药材长势喜人。

“这个活儿不累,离家近能顾家,每个月还能多挣1000多元。”正在基地干活的张岭村村民贾照德满脸喜气,手不停工地薅着地里的杂草。贾照德今年60岁,为了照顾一家老小,没办法外出务工。自从村里成立中药材发展合作社,贾照德立马应聘上岗,得空就往基地跑,培育、拔草、追肥,忙得不亦乐乎。

“你站这块地儿放眼望去,搁以前都是石头荒山,土地薄,种啥都不中。”说起以前的生活,老贾直摇头。张岭村地处山地丘陵地带,粮食产量低,农民守着几亩薄田,只能混个肚子圆。

如何改造荒山薄地发展村级经济?淅川县立足水源区、山区的区位特点,找准水质保护与经济发展结合点,大力发展中药材、生态林果等生态高效农业,还出台一系列产业奖补、技术培训、品牌创建等扶持政策,扶持生态产业高效发展。

“金银花、黄芪这些中药材,耐瘠薄、耐干旱,有利于保持水土,经济效益也好。”张岭村党支部书记梁红伟说,经过多方考察,村里把中药材种植作为重点发展项目。

“没种过也没经验,种出来没人收咋办?”产业发展伊始,村民质疑不断。面对质疑,张岭村成立了中药材发展合作社,一方面发动村干部、党员带头种植中药材,领着群众上门参观学习技术;另一方面,对接中药材收购企业,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订单生产,保底价收购。“种药材可以免费学,咱只管认真学放心种,购苗、售卖药材这些事都由合作社统一联系企业!”产销问题解决,给群众吃下了定心丸。

“去年种植地黄300多亩,平均亩产3500斤左右,1斤卖2.5元,刨除人工费,一亩地还能收入2700元。”梁红伟算起了收入账。药材卖得好,群众种植积极性就高,当年,张岭村就有200多名群众直接参与到中药材种植中。

“延长产业链,药材才能变成更多‘药财’。”马蹬镇党委书记夏丹说,近年来,马蹬镇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中药材加工企业,在产业链上做文章,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提升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马蹬镇的金银花品质好、产量高,我们已经签订保护价合同,他们只要有,我们就能收!”河南福森药业公司负责人陈向东指着刚收购来的金银花满意地说。

添加艾绒,压实艾条,打包装箱……走进马蹬镇飞跃艾制品有限公司,工人们正在熟练地进行艾制品加工生产。“艾叶刚从地头割好,我们就派车拉走,收购价高于市场价。”公司负责人胡成飞介绍,本地加工可以节约运输和加工成本,把节约的成本让利于民,真正实现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目前,马蹬镇已发展各类中药材1.8万亩,年产值8000万元,带动2000户增收。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