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红立许金安王征牛朝霞
“受前期降雨影响,肯定会减产,但我们要树立信心,收割后及时播种,为秋粮丰产丰收打好基础!”6月6日上午,洛阳市偃师区翟镇镇宁北村党支部书记陈宇龙召集村“三委”成员和党员,部署小麦收割工作。
2台收割机已联系到位,6月8日开始收割,三天要抢收千亩小麦,陈宇龙他们铆足了劲。
宁北村距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2公里,位于洛河、伊河夹河滩区,地势平坦,全村2250余人,耕地1081亩,人均不足半亩。
近年来,该村通过小田变大田,统一耕种收,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等举措,让“半分地打出了百万粮”,强化了阵地作用,凝聚了党群合力,殷实了家底,美了乡村。
子承父业回村当书记
90后陈宇龙是偃师区最年轻的村党支部书记。他先后就读于南华工商学院和华南师范大学,2012年毕业后,曾就职广东携程旅游网和洛阳当地一家银行,后创业经营民宿。
陈宇龙的父亲陈献会,不仅是一名成功的企业家,也是宁北村的原党支部书记,2020年年底,村“两委”换届,年逾六旬,已经任职18年的陈献会主动递交辞呈。
让陈献会没有想到的是,群众竟然集体推荐儿子陈宇龙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陈献会说啥也不同意!但群众跑到翟镇镇党委、镇政府去推荐。民意难违!况且镇党委、镇政府也对陈宇龙的能力、作风十分了解和认可。
2021年年初,陈宇龙接下父亲的担子,成为偃师区最年轻的基层党支部书记。
陈宇龙说:“我爱这片土地,我愿意在黄土地上奉献青春,放飞梦想。”
宁北模式小田变大田
宁北村出路在何方?
陈宇龙说:“在耕地!守好耕地,在产业发展上做文章,让小田变大田,用现代化耕作和管理模式让黄土地长出‘金豆豆’。”
2021年5月,宁北村对群众分散的土地进行规模整合,采取“股份经济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流转830亩,发展小麦、玉米等农作物,村集体是大股东,群众除了能拿到每亩800元的地租,还作为股民享受30%的分红和20%的公益福利。
陈宇龙算了一笔账:合作社集中耕种之前,群众分散出租每年租金只有500~600元/亩,如今每亩增收200多元;2022年,宁北村小麦亩产较之前增加200多斤;同时,大规模种植后,种子、化肥、农药和机械使用都有议价权,加上“大户补贴”,综合每亩地净收入1000元。
“社会化服务,种收都有专业公司负责,我们3个片长主管浇地、打药,60多人参与耕作,玉米、小麦种了一年,除去给群众的分红和其他开支,村集体净增收80万元!”村委委员张拉戌说,“方法对路,种地照样能赚钱。”
和美乡村 党群一起干
“以前没场地,现在好了,俺们每周都要来这儿练字,这里有氛围,好交流!”6月4日,周末,乡村医生郎文通在村画室练字时说。
宁北村有15名市级以上书画家,写字、画画是村子的一道文化风景线。
2月中旬,偃师区老年书画协会翟镇分会落户宁北村,老村部会议室经过简单装修成为创作室,封闭式走廊成为展厅。
郎文通说:“这得益于党群服务中心的提升建设,老村部曾是一个简陋的两层办楼,地势低洼、设施简陋。”
在多方争取下,2022年12月,一笔45万元的改造资金到位,但仍有不小缺口。关键时候,陈献会伸出援手,豪放地拿出100万元支持。“前些年没赶上好时候,现在上级有政策,自己‘出点血’应该的。”陈献会说。
2022年6月,在老村部院内,一幢建筑面积6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拔地而起。便民中心、大小会议室、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心理疏导室、农产品展销中心、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书画创作室、集体卫生室等一应俱全。
那段时间,陈宇龙几乎每天都泡在村里跟踪监督工程质量。
陈宇龙父子的举动,大家看在眼里,多名在外成功人士捐款10万元,村里又修建了党建广场和廉政游园。
2022年,宁北村成功创建“四星”支部;陈宇龙被偃师区表彰为“十大杰出青年”“优秀乡贤”等,陈宇龙家入选“洛阳市最美家庭”。
6月6日,新注册的“耕耘宁北”牌特色农产品已经上市,“城市菜园”观光农业项目和粮食仓储及烘干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中。今年,宁北村集体收入有望突破1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