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冯佳志通讯员韩田田
今年76岁的王水平,在沁阳市神农山深处、海拔1000米的窄涧谷太平寺石窟,一守就是33年。
1990年,为了保护国家级文物,43岁的王水平毅然上山,从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穿梭在陡峭的山路上。那时候的他240斤,身体健壮,一只手能抬起一块碑,腿脚也利索,上山下山轻松自如。如今,皱纹爬满了他的脸庞,因为山中潮湿、早晚温差大,他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双腿变形,步履蹒跚,走路离不开拐杖。
“累了就歇歇再走,但是每天我都要来看看,不然心里不踏实。”王水平守护的文物位于太行山山脉北侧的悬崖峭壁上,虽然离他居住小屋的直线距离不足百米,但要到达石窟的核心位置--千佛洞,需要经过一段近乎陡直的台阶。王水平每天都要拄着棍子,拖着两条残腿,忍着剧痛,走完这上上下下100多个台阶。
“这儿号称‘小龙门’,墙上有1700多尊小佛像,每一尊佛像都有各自的佛号,这在全国都是非常少见的。”打开手电筒,照亮这个不足两平方米的千佛洞,王水平自豪地向记者介绍,“1963年,窄涧谷太平寺石窟被评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又被评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记者问及王水平老人,为什么这么大年纪还坚守在这里,他告诉记者,这里曾丢失过3尊佛头,第一次是上一任的看山人被盗贼锁进小黑屋,导致两尊佛头丢失;第二次发生在他生病下山住院期间,又一尊佛头被盗走。王水平说起来,至今仍非常自责,也是自那以后,他就极少再下山了。
刚来山上那些年,王水平的食物是住在山下的孩子送来的,送一次能支撑一个星期。近几年,沁阳市相关单位和企业经常上山来慰问他,同时随着游客增多,偶尔也会有游人给他带些粮食和日用品。王水平欣慰地说,自己慢慢被大家记起,说明这些文物活在了大家心里,他更加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近些年,石窟附近安装了监控设备,去年年初,王水平居住的小屋也通了电。大家都觉得王水平终于可以歇歇了,可他丝毫没有下山的意思。他说:“摄像头能看着文物,可是谁来看着摄像头?如果坏人把摄像头破坏了再盗走文物,怎么办?”他,得留下来看着摄像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