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番茄
合影留念□张鸿飞王国锋文/图
“决定了。村里那2亩试验田就种张研究员、王教授推荐的高山夏白菜,这两天就开始育苗。”6月27日中午,汝州市大峪镇刘何村驻村第一书记王益民从电话那端传来的声音,颇为兴奋且蛮有底气,刚结束的村“两委”会议决定,要尽可能地动员村民参与种植高山夏白菜,拓宽增收渠道,同时与邻近鹅十岭、西范庄等村联系扩种,为大峪镇建设以刘何村为中心的十字花科繁种基地打基础。
王益民的兴奋和底气,始于端午节放假前一天的6月21日。当天下午,张晓伟、张绍文、王吉庆这几位河南省乃至国内蔬菜育种种植界的重量级人物,在仅有155户人家523人的刘何村相约,为汝州大峪镇建设十字花科蔬菜繁种基地出谋划策。
“牛刀小试,都种成了,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当日下午4时许,张晓伟在看了6月10日才收获了白菜种子的2亩试验田及5个水果番茄种植大棚后,对他的助手、河南省农科院园艺所叶类蔬菜研究室副主任魏小春博士,汝州市副市长、大峪镇党委书记张飞,汝州市乡村振兴局局长薛文来、大峪镇镇长刘京渠、刘何村党支部书记刘保社这样说道,语气中满是欣慰。
大峪镇建设以刘何村为中心的十字花科繁种基地这张蓝图,始于王吉庆2022年为刘何村、张晓伟牵线搭桥,张晓伟和助手今年1月4日进村考察项目落地,2月17日在2亩试验田里栽种下白菜种苗,6月10日收获。
考虑到这是刘何村第一次收获,张晓伟以1公斤30元的价格,将2亩地生产的210公斤种子尽收囊中。这个价格高于市场价10元。
“这两亩地的产量不高,与去年多雨天气影响有关。”张晓伟说,济源那边,1亩地高的可以产出300公斤,低的也有200公斤,但同样受后期灌浆阶段雨水多影响,都减产了。
看到张晓伟允诺以30元1公斤收购白菜种子,并叮嘱开发票付款,刘保社一再表示感谢。
“种得好,关键还要卖得好。搞农业科技,就是要支持产业发展,只要你们有需要。”张晓伟建议,2亩试验田的白菜种子收了,可以利用高海拔地区的优势,考虑种一季蔬菜,上市时正好在8月到国庆节前的空档。
与张晓伟有着一样情怀、一样情系“三农”、一样牵挂农民的还有张绍文,今年86岁,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在业界有“河南省蔬菜之父”的雅称。与张绍文一同前来的还有他的夫人、86岁的王锦文教授。
在弟子王吉庆的陪同下,张绍文和王锦文专程从开封赶到了大峪镇刘何村,也和张晓伟一样,直接将车开到了地头。
同行相见,分外亲热。张绍文老两口和张晓伟、王吉庆、魏小春,又一头扎进了水果番茄种植大棚里。
酸甜果、青春之歌、巧克力……张绍文拿着随身携带的糖度测试仪,王锦文拿着记录本,连续测试了3个品种,糖度都在13个以上,老两口竟乐得像孩子一样。
当张晓伟谈到种植与产品销售时,张绍文用了“种巧卖好,让群众得利”9个字来回答。
6月27日下午,王吉庆在电话中说,刘何村的2亩试验田种高山夏白菜,现在育苗,20天后移栽,再过40天收获,还算是抓住了蔬菜上市的空档。今年晚了些,要到8月下旬上市。
张飞说,按大峪镇“191”产业发展规划,建设以刘何村为中心的十字花科繁种基地的构想,就是建设1000亩十字花科种业基地,发展高山蔬菜9000亩,实现种植业年新增产值1亿元,全镇年人均新增可支配收入3200元,仅种植业一项,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20年(“十三五”末)的19647.7元,增加
16.3%。
水果番茄
扫描二维码,看《农业科学家手把手教农民种菜》
扫描二维码,看《群众的挽留就是对我最大的认可》
扫描二维码,看《小刘何来了“大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