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蜜甜有非遗展演能研学实践图片新闻新乡“三通一规范”托起和美乡村有利缓和当前酷暑高招本科提前批7月12日征集志愿特岗教师笔试7月15日进行今年“三支一扶”招募3200人文学名家济源论剑愚公移山精神住院报销比例提高两个百分点
第01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733期:第01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07-10

新乡“三通一规范”托起和美乡村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记者马丙宇刘亚鑫

如画村庄,和美城乡,富乐新乡。

盛夏时节,行走在牧野大地连绵不断的乡村美景中,百姓温和满足的笑脸令人印象深刻。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

农村道路、自来水、污水收集“户户通”,弱电整治不断规范,新乡市以实施“三通一规范”工程为切入点,以“六位一体”推进机制为抓手,探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乡村建设“投融建运管”一体化新模式,发力建设浙江“千万工程”的河南版本。

在充满生机活力的乡间大地,新乡一个个山清水秀、文明和谐、宜居宜业、欣欣向荣的美丽村庄正渐次出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不断呈现。

从百姓最关心的事做起

坚守为民而建,顺应民心推进,千条万条,群众受益是第一条。

汽笛响起,观光车轻快绕村行,串起良田、游园、花园、村史馆。

获嘉县位庄乡后渔池村,昔日“脏乱差”,而今“绿富美”。

从鲜有人问津到取经不断,面对慕名而来的人,后渔池村党支部书记李瑞全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三通一规范’成为我们幸福生活的新起点。”

幸福之源,饮水思源。深入调研、问题导向,“三通一规范”工程是新乡市紧紧围绕国家乡村建设“183”行动和河南省乡村建设“184+2”行动的深刻实践。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决策权。去年,新乡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跑遍城乡,问计群众。

近些年,新乡农村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但城乡差距的欠账还很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如何补上乡村建设这一短板?

从农村长远利益出发,从群众身边实事破题。定下乡村建设顶层设计的“四梁八柱”后,新乡市谋划从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入手,“三通一规范”工程成为突破口。

建设需要钱,钱从哪里来?新乡采取“向上争取一点、资金整合一点、财政奖补一点、企业让利一点、集体出资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社会募捐一点”的“七个一点”模式,实现“小财政撬动大民生、新模式办成大实事”。

小切口,大思谋,一子落,满盘活。

一张蓝图,日渐清晰。明确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新乡市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新乡市贯彻落实<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行动方案》和15个重点任务专项行动方案先后制订。

新乡市党员干部深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是“三通一规范”工程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时不我待建成一批群众满意并受益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用创新破解建设难题

勇于变革思维,系统谋划找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最优解。

夏日的卫辉市孙杏村镇杨大屯村,村道平坦、房屋整洁,花木葱茏。

两三年前是另一番模样。村民谢付贵回忆:“土路坑洼不平,污水到处流淌,电线杂乱无章。”2021年遭受洪涝灾害之后,基础设施损毁严重。

“三通一规范”助力村内“脱胎换骨”,但大工程谁来干?怎么干?

思维变革换来蜕变:新乡用方法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来解决建设难题。

卫辉市发力模式创新。“县级出料、乡镇组织、村级实施、群众参与、政府奖补”的“卫辉模式”在全市推广。

收到市里集采的商砼、管材等原材料后,杨大屯村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自己的家乡自己建。

这笔账,干部群众算得清。按照社会模式建设,杨大屯村“三通一规范”建设费用需要1034万元,而采用卫辉模式仅为260万元,节省资金达75%。

“落地慢,但走得稳。”王奎屯村与杨大屯村紧邻,村党支部书记张民介绍,虽然基础相当,但建设方式大不相同,“有断头路要打通,我们采取滚动建设,分批拆旧房。”

强调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统筹推进。新乡坚持村内村外一体规划设计、同步统筹推进:村内以实施“三通一规范”工程为切入点、形成乡村建设“投融建运管”一体化新模式,村外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载体、“六位一体”全域推进。

统计表明,新乡农村公路现已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达98%、97%、90%,农村用户年均停电时间压减至16小时以内。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新乡“三通一规范”工程,正在为营造和谐宜居的乡村注入更多智慧与力量。

汇聚共同奋斗的磅礴力量

以业为基,乡村振兴,在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中加速奔跑

“三通一入规范”工程只有以业为基,才有持久生命力。

“把建设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心亮了,路宽了。”获嘉县城关镇后寺村刚刚拿到旅游公司的营业执照,村党支部书记马汝亮久久不能平静。

好环境催生新业态,美丽乡村孕育美丽经济。

沿着月季花廊走进后寺村,一条条柏油路穿村入户、一排排小花墙串街连巷……“三通一规范”工程实施后,后寺村“如虎添翼”,“五一”前后共接待游客约30万人次,偏僻小村变身网红打卡地。

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养生养老,运动健康……放眼牧野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红红火火,走出了“美丽生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还在人。

来到新乡县七里营镇杨堤村,白墙黛瓦入眼,古朴的豫北特色民居是村庄特色,乡村设计师常驻在此“量体裁衣”。

这两年,新乡很多乡村有个新变化--参与村内事务的乡村人才越来越多。

曾经的普通村,在乡土人才改造运营下,成为精致考究的民俗村;在村庄规划编制、矛盾纠纷中,“乡贤”“乡村工匠”建言献策。

为凝聚宜居宜业乡村的“人”,新乡市将“三通一规范”工程后期运维管护职责移交给乡村两级,采用党员责任区、街巷长制、文明户评选等方式,确保事有人管、责有人负,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建设。

变化天翻地覆,80多岁的新乡县翟坡镇焦田庄村村民梁秀荣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村庄和电视里演的新农村一模一样。”

不仅是基础设施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新乡市“三通一规范”工程也带动了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治理模式迭代升级,探索共同富裕新路径,让群众享受到更多现代化建设新成果。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