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萝卜大王助农记让家乡更美村民更富七旬木匠变身根雕达人图片新闻把群众烦心事变成开心事桩桩惠民实事赢得群众认可留守儿童就是我的牵挂技术是咱增收的底气
第07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734期:第07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07-11

胡萝卜大王助农记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记者田明

通讯员周红飞杨艺辰

6月28日下午两点半,烈日当头,永城市蒋口镇洪楼村民兴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冯雷,正张罗着要把载着30吨胡萝卜的货车发往湖南。

此时,一辆豫A牌照的车驶来。“请问哪位是冯先生?”当冯雷说明身份后,来者惊叹,“你就是冯雷?这么年轻!”

来者是河南农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主任闫东一行,他们带着满满一大包学校选育的优质种子和感谢信、邀请函等,经过近4个小时的车程,专程来感谢素未谋面的冯雷。而这还要从一年前说起。

2022年9月5日,河南农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接到一个电话:“你好,我想给河南农业大学捐一万块钱……”打来电话的,就是冯雷。

对于“盛产”校友企业家的河南农业大学来说,前有王泽霖教授捐款8000余万元,后有校友企业家秦英林捐赠10亿元,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一位和河南农业大学没有任何交集的农民,心系农业教育,要捐资助学,令我们十分感动。”闫东说,对方要了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的账号,但是3天后却给他的微信里转了一万块钱。原来,冯雷不熟悉对公转账流程,索性把钱转到了闫东的微信里,再由他代转。

“没想到,今年6月15日,冯雷再次通过微信转给我两万块钱。”闫东说,“一位农民能这么支持农业教育,我们必须上门道谢!”于是,便有了开头的一幕。

“当时看到河南农业大学庆祝建校120周年,就想支持一下学校、鼓励一下学农的学生。这点儿钱真不多,不值当你们专程跑一趟。”冯雷有点不好意思。

“要是放在早些年,肯定会舍不得,毕竟三万块钱意味着要卖掉十多万斤胡萝卜。”说起自己的创业路,冯雷感慨万千,“也就是这两三年,合作社才发展了起来。”

今年40岁的冯雷,已经和胡萝卜打了二十来年的交道。他从18岁开始跟着父母卖菜,24岁时回到老家承包180亩土地种植胡萝卜。经过不断试验并取得成功后,他开始扩大种植规模,先后在周边村镇承包土地,并成立了两个种植专业合作社,后来又建了合作社联社。

随着规模不断扩大,冯雷投资建起了清洗车间、大型冷库,购置了各类农机设备。机械化令冯雷如虎添翼,他种一季胡萝卜平均亩产1.5万斤,利润2000多元。看到种植胡萝卜收益不错,周边群众纷纷加入。如今,已有62户群众跟着冯雷种起了胡萝卜,种植面积近万亩,产品供不应求,远销韩国、越南等国家。

“摊子越大,越缺懂技术的年轻人才。从管理方面讲,我就是个‘光杆司令’。”冯雷说起了“近忧”,“规模起来了,但管理水平拖了后腿。人才不好招,就连儿子都跑去大城市打工了。”

苦于没有专业人才,冯雷的许多发展计划都难以实现。他一直想把这些年流行的大数据技术应用到蔬菜种植中:把耕地、播种、施肥、杀虫、收割等各环节进行详细的记录,结合气候的影响、土壤的差异,做出最优的种植管理决策,高效管理农田……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闫东一行人和冯雷谈起了“联合建立科技小院”“设置植保奖学金”“选派专家指导”“针对性推荐优秀毕业生到岗就业”等一揽子设想。

“我们一定鼓励、引导更多同学到基层一线来,服务农业。”闫东说。面对河南农业大学的热情,冯雷豪爽地说:“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欢迎同学们来创业!”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