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黄华通讯员杨明华)“新鲜玉米,10元10棒”“新鲜毛豆8元1斤”“刚摘的蓝宝石葡萄10元一斤,不甜不要钱!”
8月10日,在汝南县常兴镇邓河桥头,33岁的韩寨居委会居民韩洋洋热情地招呼过往行人和车辆,推介起自己种植的特色产品。“别小瞧俺这生意,一天有几千元的收入哩。”韩洋洋乐呵呵地说。
原来,韩洋洋依托紧邻县乡公路优势,在自己地里建起8座塑料大棚,发展特色产业,做起“沿路经济”。在他身后的大棚里,记者看到,时令蔬菜青翠欲滴,挂满枝头的葡萄和长在藤蔓上的香瓜格外诱人。
“这边的东西比市场上的价格便宜,都是刚采摘的,很新鲜,我经常在地摊上买。”正在购买葡萄的王集村青年农民刘艳丽说。
近年来,随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农村道路四通八达,农业综合开发让耕地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农民通过家门口开办的培训课堂,熟练掌握了种植、养殖科学技术,为发展特色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一些头脑灵活的村民,依托沿路优势,利用自家耕地,建起塑料大棚,或发展露地名优特新农产品种植,生产的农副产品在家门口就能卖现。
王集村农民赖景红,在沿路种植玫瑰香、蓝宝石葡萄5亩,树下养殖大白鹅。每逢葡萄成熟季节,她除在沿路摆摊外,还搞起农旅融合采摘游。“5亩葡萄和30多只大白鹅,不出地头就能销完,不仅照顾了家,还致了富。”赖景红高兴地说。
与赖景红不同,柏丈屯村56岁的村民任栓,在路旁建起4座大棚,春季种植大豆、养殖豆丹,还种植西瓜、春玉米,秋冬栽培食用菌。得益于沿路而建,方便购买和运输,大棚产品吸引驻马店、信阳3家超市争相前来购买。一年下来,一座棚有2万多元的收入。
如今,不少农民通过发展“沿路经济”,打“鲜”字牌,卖“希”字货,做“早”字文章,农旅融合,把“沿路经济”做得风生水起,如火如荼。截至目前,全镇发展特色产业面积5万余亩,300余家种植大户兴起“沿路经济”,年户均收入5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