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医问药话汝山(上)
第08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782期:第08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09-15

寻医问药话汝山(上)

关键字:寻医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费长房隐居地风穴寺

□尚自昌文/图

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是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与疾病斗争的睿智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享的文明成果和共同的人文财富。中医中药合而为一,千百年来履行着治病调身的功能,支撑我们民族健康和繁衍昌盛的脊梁。

中医在西医传入前称“岐黄”“杏林”“悬壶”等,源自“岐黄之术”“悬壶济世”“杏林春暖”三大中医典故,岐黄指黄帝与岐伯谈医术,悬壶指东汉汝州人费长房学医的故事,杏林指三国时期吴国的医学家董奉行医不收费的善举。

中医源于原始社会的巫术和道术,随着医与道的结合和医学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中医汤剂和酒的发明,医与巫分道扬镳,繁体字中的“医”字也由“毉”变为“醫”了。而医和道却难分难离,许多医学家也修道也行医,也称为道医,自古有十医九道之说。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吸取了道教和儒教的精华,僧医也成为中医的组成部分。

汝州两山夹一川、汝河横中间的地理格局,北纬34度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适应各类中草药的生长,为汝州形成完整独立的中药体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汝河走廊的通衢之地又为中医的交流和发展提供了平台,汝州具备了中医药文化发祥地的中心地带的条件,有着5000多年中医中药文化的历史。5000多年来,汝州中医药人才辈出,为维护人类健康作出了积极贡献,为中华医药学的传承和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

岐黄之术,崆峒肇始

在中医药文化宝库中,《黄帝阴符经》《黄帝内经》和《黄帝外经》,被视为中医理论基础,是中华养生文化的主要载体。黄帝被后人公认为中医药文化的创始人,以他的名字而成书的黄帝三经,至今仍是中医学工作者必读的指导性医学著作。

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正好60岁。为统一天下,整个部族付出了巨大牺牲,加上不断流行的瘟疫,人口不断减少,人的平均寿命不断下降,如何让部族健康生存发展是急需解决的问题。黄帝闻汝海有个千岁老人广成子,就决定去拜师学习。

葛洪的《神仙传》、《庄子·在宥》详细记有黄帝拜见广成子的经过及与广成子的对话。

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先后三次。第一次广成子为考验黄帝的诚心,把上山的路封死,没有让其登山。

第二次给他一个冷脸:“你所治理的天下,候鸟不到迁徙的季节就飞走,草木还没黄就凋落了,我和你这样的人有什么好谈呢?”

黄帝回去后便把朝政托付给大臣,修了一间修心的静室,铺上茅草,天天静坐回思自己多年执政的得失。三个月过后,黄帝轻车简从,再次来的崆峒山。广成子看见黄帝到来假装不知,躺在床上休息。黄帝远远看见广成子急忙跪地,迎着打眼的寒风,用双膝交替前行来到广成子的床前。“膝行而进”“甘拜下风”就是出自汝州尊师敬贤的两则成语。

广成子见时机成熟,就坐下来与其长谈。经过三个多月的学习感悟,黄帝要告别自己的老师。临别他真诚地邀请老师出山,将他的“神术妙法”用来治理国家。广成子谢绝后赠送黄帝《道戒经》70卷,《自然经》《阴阳经》各一卷。这也是成语“神术妙法”的出处。

在后来的岁月中,黄帝心中充满着光明,和臣民一道制衣冠,造舟车,务桑蚕;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发明指南车等,终于实现了国泰民安的大治。

唐代汝州刺史卢贞撰《广成宫记》有这样四

句铭文:

德高三皇,唯

轩辕氏,为皇者师,唯广成子。

正因为黄帝得到了广成子养生至道,才有了后来与岐伯谈医的“术数”。

黄帝在崆峒山找到了一个支点,撬动一个叫华夏的文明方舟。是广成子授传的“神术妙法”,让黄帝开启文明古国的全新航程。

汝州崆峒山是中医药文化的发脉地。

清《河南通志》记:崆峒山在(汝)州城西60里,广成子隐此,有墓存焉。

汉代的广成苑,隋唐时期的广成驿,明清时期的广成湖,今天汝州的广成路、问道公园、广成公园等,均为纪念广成子而命名的。

《黄帝问道广成子传说》是汝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洪山陶棺画,汝医留实证

初期的中医是医巫合流的,最早的从图画演变出来的汉字“毉”(医)下有巫字底。《说文》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广雅·释诂四》:“医,巫也。”王念孙疏证:“巫与医皆所以除疾,故医字或从巫作毉。”《山海经》里记载上古有十巫,都与医药有关。

在崆峒山东北20公里的洪山庙仰韶文化遗址,1989年焦枝铁路复线用土时发现了一处超大瓮棺合葬墓,在墓口长6.30米、宽3.50米的范围内,共出土瓮棺136座,加上因耕地毁坏的一角,总棺数超过200座,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最大的瓮棺合葬墓。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河南焦作府城遗址考古发掘资料整理与综合研究”首席专家、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袁广阔,曾全程参与洪山庙遗址的考古工作,著有《汝州洪山庙》一书。他在《甄器尚象:仰韶彩陶之光--河南汝州洪山庙仰韶瓮棺大墓的发现与研究》指出:中国早期的文明,最先被陶器所散发的质朴光泽照耀。它们是远古人类智慧、艺术与思想的结晶,是开启仰韶文化的一把密匙,是窥见早期社会的一方镜面。在众多仰韶文化遗址中,河南汝州洪山庙出土的彩陶最为璀璨夺目,是仰韶文化考古的重大发现。洪山庙发现了迄今仰韶文化最大的彩陶瓮棺合葬墓,距今约5500年。瓮棺上绘饰的图案种类繁多、内容广泛,是我国仰韶文化遗址中独一无二的遗存。

袁广阔说:我们对洪山庙仰韶彩陶的观察,不仅是仰韶文化传统研究的延续,更是中国考古百年历程的再思与回望,是对华夏文明源头的检视与校准。

洪山庙发现的100多座陶棺上,几乎每一个都绘有巨幅彩陶图案,是仰韶彩陶艺术的集大成者。这些图案的内容大多与墓主人生前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有可能是文字产生前的文字画,墓志铭的功能非常明显。

在一具陶棺的腹中部有四组彩绘图案,就图案整体形状而言,像一个人头的外部轮廓,中部所绘的两个椭圆形正处于人眼的部位,应该是对人的两只眼睛的夸张,从顶部绘出射线,显然是表现照射的光芒,或望穿一切物体之意,暗示所有者超凡的能力。这些特征与古代巫师作法时用的面具十分相似,该图案或为巫师作法佩戴的面具。仰韶文化晚期,正是原始宗教盛行的一个重要时期,这具陶缸上的面具图案,恰恰记录着早期文明巫觋文化的片段。

洪山庙面具画的出现,说明棺的主人可能是个巫师,是部落的医生。证明汝州地域在5000年前就有了巫医这个行当。

中药汤剂,伊尹首创

中药汤剂的发明代表中药进入了成熟阶段。之前中药多为一种成分的单方,病人可像食品一样放在嘴里嚼服。因药物未经加工,肠胃吸收不良,影响药效发挥,且易产生毒副作用。到了商代随着制陶、冶炼技术的提高,带动了烹饪发展。人们在烹调菜肴的启示下,尝试着把几味药物混合起来,加水煮成汤液饮服,起到了前药所不及的效果--汤药就诞生了。

中医汤剂学的创始人是伊尹,商代霍(治在今汝州王寨乡樊古城一带)人。《汝州市志》:商代汝地为霍国,管辖南至伏牛山,东至禹州,西至嵩县,北至登封一带。属豫州。

相传伊尹的父亲是著名的厨师,受父亲的影响也善烹调。商汤娶妃时陪嫁到汤王处,曾任汤王厨师。有一年大旱,臣民的饮食也成了问题。汤沐浴斋戒7天7夜,跪在神坛祈天赐雨,终于求得了瓢泼大雨,将汤上下淋得透湿。旱情解除了,汤却患上了重病,药吃进去就呕吐,将肚中的饭食吐尽才停止。眼看汤奄奄一息了,群臣们一个个摇头摆手,无计可施。伊尹想如果把草药用烧菜汤的办法做成可口的汤粥让汤王服用或许能解决呕吐的问题。于是,伊尹就把草药捣碎与新鲜的鹿肉熬成鲜美肉汤端给了汤王。汤王喝起来很顺口,也不再呕吐,身体也渐渐好了起来。汤王为了表彰伊尹的功劳,就叫史官把这件事契刻在甲骨版上。汤王让伊尹就潜心研究药食的制法,解救更多的子民。伊尹就把自己的研究编成《汤液经》推广。

根据学者考证,伊尹在商的身份除了在政权为相之外,更为重要的身份他还是一个巫师。商是一个非常崇信鬼神的朝代,国家大事小情皆要通过占卜,“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因此巫师具有崇高的地位。伊尹是商第一大巫师,上古巫、史、医合一,巫师本身多兼有医的功能,如蜚声远近的巫彭、巫咸等皆以擅长医术闻名,《说文》释“尹”作“治也”。古文字学家康殷就指出:尹,“象手执针之状,示以针刺疗人疾病”;官名尹“同样是医疗调治之意的引申和转化”。“伊尹”同时具有来自伊水的医和相的意思,归根结底,还是来自伊水的巫师。

《汉书·艺文志》中有《汤液经法》。晋代皇甫谧说:“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元代王好古《汤液本草》:“神农尝百草,立九候,以正阴阳之变化,以救性命之昏札,以为万世法,既简且要。殷之伊尹宗之,倍于神农,得立法之要,则不害为汤液。”

明李梴也《历代上古医家圣贤》:“伊尹殷时圣人,制《汤液本草》,后世多祖其法。”

明代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原百病之起愈,本乎黄帝;辨百药之味性,本乎神农;汤液则本乎伊尹。此三圣人者,拯黎元之疾苦,赞天地之生育,其有功于万世大矣。”

伊尹被称为中国中医方剂学的鼻祖。

温泉疗痼疾汝汤史有名

温泉疗法,是利用温泉水的化学和物理综合作用,达到治疗疾病和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

史载:黄帝战蚩尤兵至崆峒,蚩尤放火烧山,黄帝人马烧伤无数,大伤元气,黄帝心急如焚,率兵将祈上苍:“吴救万民,怜哉痛哉!”偈语:“圣水涌,愈伤痛”。黄帝寻圣水处设“立瘥阁”“愈痹宫”为将士疗伤治疾。

宋代苏东坡在《汤泉七记》中赞道:温泉七其一,盖此地也,且沐浴可疗疮疾。

汝州温泉属氯化物硫酸盐钠钙型高热复合矿泉,泉温57℃~75℃之间,含有54种微量元素和化学成分,符合医用矿泉标准的化学成分有氡、锂、锶等和偏硅酸、硫化氢等,被著名矿泉专家党淑芳称“其多维矿泉水,世界罕见。其价值可与法国皇家维希矿泉相媲美。”

汝州温泉的化学作用主要表现在温泉水中的阴阳离子、游离气体、微量元素及放射性物质,不断地刺激体表及体内的感受器官,改善中枢神经的调节功能。物理作用可分为温度和机械作用。温度作用即温度对皮肤、心血管系统、呼吸、胃肠功能、免疫机制等有益刺激。机械作用即静水压、浮力及温泉水中液体微粒运动对皮肤的按摩作用。这些综合作用促使大脑皮层逐渐形成正常的协调活动,抑制并逐渐代替紊乱机体的病理过程,从而使慢性疾病得到缓解或痊愈。

1957年,由苏联专家考察设计、中华全国总工会投资兴建的温泉疗养院,1973年曾为河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现为河南省工人温泉疗养院。1967年,汝州市人民政府在温泉成立第三人民医院,温泉镇政府也建成了镇卫生院。规划建设中的温泉小镇将以独特的温泉水为媒介成为中原唯一的康养沐心特色小镇。

2001年,著名诗人贺敬之偕夫人柯岩在河南省工人温泉疗养院疗养38天,用温泉水洗去半生劳疾,深感泉水的神奇,挥毫写下长诗《歌汝州温泉》:汝州温泉天下优,地心人心贮暖流。泉水疗我半生疾,春风减我世风愁……

医药源于酒,酒祖生汝川

从甲骨文记载看,有禾、麦、黍、稷、稻等多种粮食作物,已能大量酿酒。在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中,已发现有陶制的酒器。酒是饮料并具有明显的医疗作用,后人认为它有“邪气时至,服之万全”的作用。由于它是有机溶剂,能溶解出药中更多的有效成分,就做成药酒,后来又发展成麻醉剂。酒在中医药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传统中医学的发展史上有“医源于酒”之说。“医”字繁体字为“醫”,下半部分的“酉”在古汉语中即代表酒。《汉书·食货志》:“酒,百药之长”。中医称酒有“邪气时至,服之万全”的作用。酒最早用作麻醉剂,华佗用的“麻沸散”,即用酒冲服。

汝山是中国酒的重要发祥地。

中国酒的发明第一人是杜康,杜康用高粱酿造的对人类寿命的增长无疑是革命性的。杜康是黄帝时期人,家居外方山鸣皋山北麓,距崆峒山10公里左右,他的造酒技术不可不受这个大智者的指导,而且广成子向黄帝推荐杜康,为黄帝造酒“以养其民”是完全可能的。

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是仪狄造酒,距今有4100多年的历史。仪狄,夏朝汝地的女科学家。《战国策·魏策》: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酒经》:仪狄作酒醪;《吕氏春秋》: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于汝海之南。仪狄曾作酒献给夏禹品尝以健体。《诗经·风·七月》“为此春酒,以介寿眉”,是说酒有延缓衰老、益寿强身的作用。

宋代出现了蒸馏技术,将黄酒进行了提纯,成为不含杂质的白酒。据传这一技术源自杨六郎。杨六郎因罪贬汝州在万安驿造酒,晚上与汝州知州温酒对酌,因火候太大,让酒蒸发溢出,满屋清香。于是如法重制,生产出了度数更高的清酒。

高度酒的出现,让药酒的效果倍增。宋代汝州的药酒非常有名,东京开封的大街上随处可见汝州药酒的幌子。

汝州的文化产品“四知堂”药酒,名取自东汉廉吏杨震的“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为无知?”的名言。公元1615年,杨震第59代孙杨其贤在安徽亳州为官,在征集民间药方时偶得一方,配出的药酒功效很好,就命其为“四知堂”药酒,一借先生的名气为酒扬名,二借酒的载体教育后人勿忘先祖之德,三也告知后人药酒秘方只有“天知、地知、我知、子知”,并立下了传媳不传女的祖训。杨其贤还手书“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条幅作为堂训警示后人。

药酒传至第四代杨天一时,杨氏家道中衰。一年亳州突发大水,杨天一苦于生计,携妇带子向西来汝州开拓市场。由于汝山药材优、水质好,配制的药酒疗效神奇,加上汝州的通衢之地的优势,汝州四知堂很快名扬全国。1870前后,杨氏举家从亳州迁到汝地成为汝州人。民国期间,杨氏药酒因分成老四知堂、东四知堂、西四知堂三个堂号。

1956年,杨家将秘方献出,临汝县四知堂药酒厂正式成立。2007年,汝州四知堂获得了“河南老字号”的殊荣。

新中国成立后,在整合私人酒厂的基础上,成立了临汝县酒厂。临汝县酒厂在城郊建新厂挖厂基时找到宋代万安驿的遗址,遂改临汝酒厂为临汝宋宫酒厂。宋宫酒厂一度为汝州市支柱产业。

宋宫酒酿造技术为汝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为汝州市融媒体中心主任编辑,汝州市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出版有《风穴寺探秘》《汝瓷的前世今生》等书)

汝州洪山庙绘有面具的彩陶棺

汝州问道公园《黄帝问道广成子》雕像

汝州广成路东段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