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三秋”生产河南在行动督导豇豆农药残留突出问题治理工作图片新闻新县乡村蝶变绘出振兴新画卷文明实践飞入寻常百姓家汇聚向善力量擦亮“慈善叶邑”名片打造“一站式”生活服务圈图片新闻
第05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784期:第05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09-19

新县乡村蝶变绘出振兴新画卷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记者尹小剑李振阳通讯员陈海

“我们绝不能忘记革命先烈,绝不能忘记老区人民,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2019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新县时对老区提出要求、寄予厚望。

时序更替,嘱托言犹在耳;接续奋进,使命了然于胸。四年来,新县把乡村作为践行“两个更好”主阵地,锚定目标,担当在肩,着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书写下一个又一个实干故事。

党旗飘扬干群同心

“我是红军后代,更是党的干部,看着家乡越来越美,我的干劲也越来越足!”9月16日,记者见到新县陡山河乡白沙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罗传周,他自豪地告诉记者。

乡村振兴,关键在党,核心在人。罗传周对这句话有着更深的理解。

曾经,白沙关村是出了名的“软弱涣散村”,在外创业有成的罗传周知晓后,主动返乡担任起了村里的党支部书记。村里先收回村集体山场、水库和集体茶场,使得全村上下心服气顺,后通过抓党建、跑项目、办旅游带动村集体致富,多方集资兴建的武占岭生态旅游区和武占岭红色教育培训中心,更是直接带动周边五六个村的7000多名群众从中受益。

是党员、更是致富带头人。同罗传周一样,西河村张思恩把乡村旅游作为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凭借自己的乡贤力量,成功开创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西河模式”。西河村从一个只剩下40多人、房屋坍塌、荒草丛生的破败山村,蝶变为山清水秀、设施齐全、一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的美丽乡村。

发挥人才优势,打造乡村聚合力。近年来,新县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深化“红城英才”计划,实施“雁归来”“999”回归工程,先后吸引新县籍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办经济实体8000多家,带动6万名群众就业增收。

产业融合点面开花

“俺的产业园一年能出厂900多万瓶阳荷姜哩!”9月15日,在周河乡大别山阳荷姜产业园内,1500亩阳荷姜正值成熟采收的季节,负责人匡建新正组织村民进行采收。

匡建新说,他的产业园实现年销售额3000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带来30万元的收入,带动130多户村民在产业链上实现致富增收,实现农户、村集体和企业多方共同受益。

与阳荷姜产业园一山之隔的大别山五马油茶产业园是一家集采摘、生产、销售、冷链、物流、研学、观光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化数字智能产业园区,民间古法榨油的第13代传承人张泽成带领众人将当地野生油茶资源转化为品牌山茶油,优质特产走出大别山。

乡村产业如火如荼,电商经济蒸蒸日上。在曾经的柴山保革命根据地陈店乡,农村电商已然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杠杆,4个“中国淘宝村”、136家淘宝店铺、2000名电商从业人员、8000余万元销售额……亮眼的数据折射出红土地上的新变迁。

趁着电商物流行业蓬勃发展的东风,新县积极推进一、二、三产升级,农文旅融合发展,全域保护、全景打造、全面提升,探索出了一条旅游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革命老区发展新路径。红学、体旅、文创等多元化业态产业带动了“民宿经济”“研学经济”“露营经济”等大繁荣、大发展,全县84%以上的群众在旅游发展各环节受益。

近年来,新县坚持将发展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健全产业链条,补齐要素短板,长期培育和支持特色产业,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力的动能支撑。

生态宜居民风焕新

9月17日,记者来到泗店乡大畈村。白墙灰瓦,池水清澈,“一米菜园”“厕所革命”“污水净化”“垃圾分类”在大畈村相继落地,美丽宜居的幸福村镇喜迎蝶变。

泗店乡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新县以红绿资源丰富的田铺乡、泗店乡的6个行政村为核心,建设红色大别山乡村振兴示范区,探索出一条“以红映绿、以绿衬红、红绿融合”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新模式。如今,新县乡村振兴示范区已覆盖5个乡镇,“一环三线五谷”建设格局初步形成。

近年来,新县聚焦“四起来”目标,集中“治理六乱、开展六清”,加快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提档升级,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推动全县美丽乡村建设落地见效,乡村风貌日新月异,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成功获评2022年度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先进县。

住得好也得过得好。新县始终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文明实践工作上下实功、求实效,以小切口带动大民生。建设孝善大食堂,推广居家养老“戴畈模式”,以饺子宴倡树好乡风,全县孝老爱亲蔚然成风。目前,全县开展乡村文明实践活动千余场;县域文明乡镇全覆盖,创成全国文明村镇4个,评选“三星”文明户1733户;培育组建乡村文化合作社52家。

今日革命老区,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美丽村庄焕然一新,蓬勃产业带动增收,乡村振兴更有底气,接续奋进更有动力。在迈步乡村振兴的新征程路上,广袤乡村正悄然蝶变,一幅幅百姓富、产业兴、乡村美的动人画卷正在希望的田野上徐徐展开。

“我们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各项重点工作落细落实,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让红城大地真正成为老区群众乐享现代化美好生活的幸福家园,为加快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谱写‘两个更好’新篇章贡献力量。”新县县长李晓亮信心满怀。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