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黄红立通讯员朱晓玲
黝黑的皮肤,明亮的眼睛,灿烂的笑容……这是9月15日记者初见洛阳市孟津区琪琪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姚晓军时留下的第一印象。
今年50岁的姚晓军,原是洛阳一家企业的职工。10年前,她放弃城市舒适的生活,回到生养自己的家乡,在一片撂荒地上开垦种植。
她围绕“种养结合”创业创新,积极探索多元增收途径,十年间蹚出了一条生态致富路,不但建起了300多亩的生态园区,还带动周边村庄群众一起致富,通过绿色种植和生态养殖在乡村振兴方面探索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返乡创业
源于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从乡村走出去的人,对乡村和泥土总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感情。姚晓军就是这样的人。
生在乡村、长在乡村,一向胃口不太好的姚晓军对水果情有独钟。“可那时家里没钱,买不起!”随时能吃上新鲜的水果,成了姚晓军当时的梦想。
在城市参加工作后,爱买水果的姚晓军发现:很多市民宁可多花钱,也要购买有机果蔬。为城里人提供有机食品,一定大有可为。
2014年,因为企业效益不好,姚晓军成了一名下岗职工。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回孟津区朝阳镇老家的路上,她看到一片撂荒的土地,回乡创业种植有机果蔬的想法在那一刻萌发。
“那是一片撂荒地,种啥啥不成,你就死了这条心吧!”姚晓军的父母说啥都不同意女儿这么干。
父母的意见,倔强的姚晓军并没有听进去,她三天两头往南陈村委会跑。
在南陈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下,姚晓军以每亩1000斤小麦的租金流转了200亩土地,成立了孟津县琪琪种植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后,姚晓军请来了农技人员,雇来了干活的工人。当年,姚晓军种下30亩葡萄和2000棵樱桃、2000棵酥梨、2000棵猕猴桃……
苦尽甘来
科学种植使果园硕果盈枝
金秋九月,走进合作社,满眼都是丰收的景象:香酥梨、猕猴桃、蜂糖李挂满枝头,葡萄藤上垂下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游客们一边采摘一边品尝,时不时拿出手机拍照,笑声飞出了田野。
这样的丰收场景,对姚晓军来说并不陌生,她很享受丰收的快乐。然而,创业起步时的维艰,她记忆犹新。
从2014年开始,姚晓军便把全部身心投入到了水果种植项目上。但是隔行如隔山,种植果树并不像她想象的那么简单。她辛辛苦苦种下的果树,有的不开花、有的不结果,甚至有些成片枯死,当时她欲哭无泪。
“万事开头难。”在家人的鼓励下,姚晓军多次到郑州和陕西、山西等地进行考察,并积极向农业专家请教。“那段时间,不知道早晚,不知道饥饿,往往是早上坐高铁去郑州上课,下午赶回洛阳接孩子放学。”说起这些,姚晓军红了眼眶,“虽然很辛苦,但是收获满满!”
“要种就种有机水果,让人们吃着放心!”带着这样的朴素情怀,姚晓军积极寻找技术支持,聘请农业专家到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坚持绿色生态种植,确保果实品质优、口感佳。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姚晓军的努力下,合作社发展逐渐步入正轨,从杂草丛生到果实满园,从品种单一到品种多元,从亩产千斤到亩产几千斤。如今,合作社的水果年销售量几十吨,年产值200万元,净利润80万元。每年到采摘季,前来合作社采摘的游客更是络绎不绝。
“做农业靠的是良心,只有坚持绿色生态种植,才能树立品牌、抢占市场先机。”正是因为坚持了这样的发展理念,近年来合作社先后获得洛阳市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洛阳市科普教育基地、河南绿色食品基地等多项殊荣,合作社生产的水果先后获评上海最佳农产品品牌、河南省绿博会名优金奖、我最喜爱的绿色食品等。
共同致富
只为让家乡父老绽放笑颜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在经营中,姚晓军始终为家乡群众着想。
在合作社猕猴桃种植区,20多名工人正在忙着采摘。姚晓军介绍说:“这些工人都是本村村民,合作社平时用工三四十人,农忙时用工百十人,每人每月工资3000元。”
“地租一年1000斤小麦,每个月在生态园干活能领3000元工资,下班时间俺还承包了两块地的除草任务,又有2000元的收入。”正在除草的村民李夫娥算了一笔账。
为带动更多周边群众致富,近年来,合作社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为有创业意向的农户提供树苗、提供技术,统一管理、统一回收。
在姚晓军的带动下,周边村庄发展猕猴桃200多亩、梨300多亩,2000多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憧憬未来,姚晓军信心满满:合作社将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完善基础设施,做好乡村运营,打造成一个旅游观光园、科普示范园,实现以园养园;做好农民培训,带动更多群众发展种植业,把绿色生态融入产业升级中。
“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产业链越长越能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姚晓军表示,她将引入乡村运营团队,把生态农业与研学、休闲养生、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把合作社进一步做大做强,带动家乡更多群众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