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 寻医问药话汝山
第08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787期:第08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09-22

(下) 寻医问药话汝山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尚自昌文/图

汝州人有尊医、爱医、学医的好传统好氛围,这是汝州中医药文化先进和传承的主观因素。汝州人今天能够享受高标准的医疗条件,这也得益于汝州厚重的中医药文化底蕴。

外方山脉九峰山景区孟诜文化广场

汝州丹阳路法行寺公园

于英奇在嵩箕山采药

宋兆普参加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 资料图

悬壶问世典出自梁县城

有两则与中医相关的成语叫“悬壶问世”和“悬壶于市”,与“悬壶济世”等中医典故同根同源,出自范晔《后汉书·费长房传》。

汉朝时,汝南城的集市上有位行医卖药的老翁,店铺前悬挂着一个葫芦。老翁看病十分灵验,药无二价。集市散去后老翁便化作一缕青烟,钻进葫芦内。这一情况被管理市场的小吏费长房看到。

费长房知老翁不是等闲之辈,便备好酒菜,磕头拜师求教。老翁见费长房诚心求学,就带他周游了葫芦里的大世界:朱栏画栋,富丽堂皇,奇花异草,宛若仙山琼阁,别有洞天,到处生长着贵重药材,还有许多侍从精心地打理,并把采收的药材制成丸散膏丹来备用。原来老翁是管理天下药材的神仙。

后来,老翁收费长房为徒,代替自己行医治病。老翁离开梁城时送他一根竹杖,骑上如飞,千里如在眼前。“长房竹杖”“长房缩地”“一壶天地”“壶中天地”等唐诗典故皆出于此。

费长房晚年归隐汝北山林,百年后指竹杖化为龙骑之升天。风穴寺八景之一的升仙桥横卧寺院门外,骑寺院西域来水,方便寺院出入,是风穴寺中记录和现存最早的桥梁,应为风穴寺初建时所为。《风穴志略》升仙桥:桥横洞口。费长房见壶公于市,悬壶卖药,因师事之。得其术,归栖山壑。一日,指竹杖化龙于桥上,乘而仙去。成语“竹杖化龙”源于此。

壶公和费长房见于正史《后汉书》,《神仙传》等多书也有记载,说明二人是汉代影响很大的名医。秦汉时期汝地为梁县,县城在今王寨镇樊古城一带,属治在洛阳的三川郡管辖,因梁城在汝河南岸,秦汉时期的史籍上多称其为汝南。

孟氏补养方养生尊鼻祖

大唐开启了中华文明盛世,也迎来了中医学的空前繁荣。

唐代医学家孟诜,汝州陵头孟庄村人。少年好医学方术及炼丹术,考中进士后先后担任凤阁舍人、台州司马、春官侍郎、侍读、同州刺史、银青光禄大夫等职。长安为官,结识孙思邈并拜师学习阴阳、推步、医药,成为与老师齐名的四大名医。晚年辞官隐居在家乡鹿台山天心寨中,总结前人医学成果并结合平身实践,编写出《必效方》《补养方》两部医学专著留给后人。

孟诜公元713年仙逝,享年93岁。

《必效方》是治疗疑难杂症的药方,有10卷和3卷之说,宋代已佚,所幸《外台秘要》《证类本草》等医书多处引录。《必效方》提出了用麻布配药水对黄疸型肝炎诊治进行检测的方法,被认为是最早的pH试纸。这项发明比西方早1000年。

《食疗本草》原名《补养方》,是孟诜致仕后将前人的医学专著中食治部分验方抽出,并结合自己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编著成3卷,先在家乡传抄使用。孟诜去世后僧医张鼎于开元年间,将其补订改名《食疗本草》。

孟氏原书收载本草138种,张氏补入89条,合为227条,记载了许多唐初本草书中未载的食用药物。书中按物类为序排列,并分析食性,论述功用,记载禁忌,鉴别异同,附载单方。所列食治药物,多系人们常用的食物、酱菜、果品、肉类等,反映了以食养脏、脏器疗法的思想。此书内容丰富,大多切合实用,是我国唐代较为全面的食治专著。

2007年平顶山十大历史名人评选中,孟诜名列其中,孟诜和《食疗本草》成为平顶山的文化名片。

《孟诜传说》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道医马丹阳汝州永流芳

古人在使用石器作为生产工具的过程中,发现人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

马丹阳(公元1123年-1183年),字宜甫,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后,祖籍陕西扶风人,五代时因兵乱迁居宁海,世代学儒。

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遇重阳子王嘉授以道术。自此励行苦节,潜心修炼。王重阳生前,将全真秘诀传于马丹阳,托为全真传道事业的直接继承人。

马丹阳由学习“丹道”强体健身,到传抄方学医治病救人,把儒家“仁者爱人”和道家“济世利人”发挥到了极致,对中国医学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古代著名的医学家。

金大定十年(公元1170年),王重阳携其弟子马丹阳、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四人西行,在中原传教中羽化于大梁(今开封)。王重阳羽化后,马丹阳四人携其灵柩,归葬长安终南山家中,并为重阳守孝三年。

马丹阳送重阳归葬长安时从汝州崆峒山经过没能登临,三年孝满后特到汝州寻仙踪拜祖宗,被汝州厚重的道教文化、中医药文化和地域丰富的药材资源所吸引,就在汝州北街结庵居住,一面研药行医,一面招徒传道。

《汝州文史资料》记,马丹阳一次见一少妇猝死于路上,急俯身口对口吮吸,路人以为轻薄。少顷,丹阳吐出吮吸的浊痰,少妇立时苏醒,观者才解除误会齐称神奇。

汝州盛产优质艾蒿。艾蒿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相传是广成子传教使用的良药。唐代孟诜用艾蒿水治疗和预防疟疾的故事广为流传。在汝州期间,他吸取前人的经验所创的“马丹阳十二神针”日渐成熟,达到了无病不治的地步。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把人的多种疾病的治疗归结至人体上的12个重要穴位,针刺这12个穴位均可以治愈,并将12个穴位的病症和行针的次数、深度编成长短不等的五言诗。让人鲜知的是,12穴位的针疗均与艾灸配合,歌后均附用艾灸多少壮。

大定廿三年(公元1183年),61岁的马丹阳在山东蓬莱与门人谈笑中离开尘世。汝州人闻讯非常悲痛,集资在他的行医处(今粮食局前)修建一座丹阳观以作纪念。

丹阳观占地约0.6亩,坐北面南,临街为山门,内有卷棚,大殿,东西厢房各3间。大殿内供马丹阳塑像,厢房内供五瘟神像。丹阳观建成后汝州北街就俗称丹阳观街。

明清至民国时期丹阳观为汝州医方圣地,据传病患者或家人在丹阳像前上香求医后,从大殿前的“医方处”找到适合自己病情的药方抄录,回家按方购药即可治病,非常灵验。马丹阳出生和羽化日分别为农历五月二十日和腊月二十二,这两天民众会自发组织以唱大戏等形式的纪念活动。

20世纪90年代,汝州市区改造,改丹阳观街为丹阳路。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丹阳路也向东西不断延伸,长度由不足3公里延到10多公里,成为市区东西主干道。

2018年,汝州新建的五湖公园中,其中有以马丹阳之名命名的“丹阳湖”公园。

《马丹阳传说》是汝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僧医释继洪岭南救苍生

释继洪(公元1208年-1289年),号澹寮,金元时期汝州僧人,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幼年因家贫被送往寺中为僧,法名继洪。他聪颖好学,因有名师指导,25岁时便精通“五明”。五明为古印度的五门学科,概括了当时所有的知识体系。只有精通五明,才能被授予“师”的称号,获准单独出外从事佛教与医疗活动。

他先后云游岭南地区的柳州、熙平、连州、五羊、封州等地。南宋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他又翻越大庾岭游历江西丰城、临川及浙江沿海一带。在云游期间,继洪对岭南瘴疟盛行,虫蛊为害,且严重缺医少药,病死者常十之八九的惨景深表同情,于是他便在宗教活动之余义务为民众治病防病。由于他医术精湛,善根据人、地、病、时等不同条件而精心诊断、审慎用药,常常能达到起死回生的神奇效果,深受岭南及浙赣人民的爱戴。他先后著有《卫生补遗回头瘴说》《指要方》续论、《治瘴续说》《蛇虺螫蟊诸方》《治瘴用药七说》等书,极大地丰富了南方医学宝库。晚年,他又将名医李谬、张致远、王裴、章杰等人有关瘴疟的专著进行研究探索,然后结合自己的经验与心得体会综合写成极为珍贵的《澹寮集验秘方》和《岭南卫生方》。

《澹寮集验秘方》15卷,辑录验方千余,分中风、中气、中暑、中湿等48门病症加以归纳和叙述。每门之前均简论病候及用药。

《岭南卫生方》3卷约5万字,主要论述岭南流行的以疟疾为主的瘴疟证治,是现存最早研究岭南流行性疾病的专著,承袭了宋元以前治疗瘴疟的医理与实践,代表了宋元时期治疗岭南瘴疟的最高水平,奠定了岭南中医药学的基础。对宋元以后相关病症的治疗及医理的研究与发展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释继洪生于汝州,在岭南行走30多年,把自己的毕生研究贡献给了岭南人民。但他没有忘记家乡的养育之恩,在《澹寮集验秘方》自序中落款为“汝川释继洪书”。汝川是汝州的别称,指汝州位居箕山与外方山之间的川地。

明清直隶州名医响四方

明清时期汝地有许多中医高手,他们身怀绝技,名震四方。道光《直隶汝州志》载:

程正谟,理学家程颢后人,治天花有奇招,家虽贫,却不以技贪财,不论贫富概不受谢。

焦宏弼,字圣辅,官至州同。焦出生中医世家,宏弼以上三世为汝州名医。焦宏弼是把脉高手,十把九准,在药方使用上,不拘泥于古方,因病因人施药,达到药到病除的境界。

马松林、马柏林兄弟,临汝镇西马庄人。看病和出诊必成双出现,各自把脉、诊断,互相质证达成共识后再下方施治,十不失一。兄弟俩医德高尚,对救助病人从不言谢,病人知兄弟为人也不敢送物送钱酬谢。嘉庆十五年,汝州知州熊象楷到其家挂匾额表彰。

杨克举是清代乾隆年间汝州名医,家居西关,擅长皮肤科,特别对治疗疮疾有特长。他医德高尚,凡患者到家,不管再忙马上诊治,治后不管有钱没钱,马上用药调理。乾隆乙丑州牧庄某表其门。

清代武巡店杜同仁堂炮制的药材被誉为地道药材,名扬远近,传为北京同仁堂前身。杜同仁堂中药材炮制技术为汝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汝州侠医岳克恭,清末民国初人,自学成才,医术高明,不鄙贫贱,医德高尚,为后人所称颂。他看病善于观察发现而不被经验所限制,常解决一些名医生按常法无法解法的疑难杂症,被同行所敬佩。

岳克恭心善性倔,疾恶如仇。民国十二年,第三次任临汝县知事的戴光令生了病,就差人到纸坊请他看病。戴光令官声不好,百姓对其没有好感。平日在县衙作威作福的差人,根本没把这个乡下医生看到眼里,请他时不仅无礼还出言不逊。本来就对戴光令不满的岳克恭非常恼火:“给戴县长看病,请我不去,捆我我去。”差人只好回县城向戴光令汇报。戴光令听后大发雷霆,命人将岳克恭捆绑带到县衙。岳克恭被带到县衙后死活不给戴光令看病,被打了20大板后放出。岳克恭认为受了奇耻大辱,便离开汝州到开封告状,发誓不告倒戴光令绝不回汝州城。

岳克恭去开封多次告状没准,也用尽了盘缠,只好寻个门面行医谋生。因他医术高超,不久便誉满省城。河南督军赵倜的老母有病久治不愈,便把他请去。岳克恭说:“我只用三副药,保管让老太太下床走路。”三副药用毕,果如他说。赵倜拿出重金酬谢,岳克恭却分文不取,只要求把临汝知县戴光令撤职,再捆来重打20大板。赵倜问明了原因,找个借口将戴光令调离汝州,也算是满足了岳克恭的心愿。

汝州近百年中医好传承

民国初取消了州级建制,汝州改为临汝县,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有所转变,但中医的发展没有受到影响,长期是河南的医药中心,仅汝州城就有中药铺23家,或单卖中药,或医药兼营。大的字号有苍巷街口的永庆协,从业20多人,有门面三间,院落四进,加工中成药140多个品种;十字街的福寿水,从业人员15人,经营中药材500多种,加工部分中药,零售兼批发;西大街的惠吉堂,从业人员20人。在全盛街设有分堂惠济堂,从业人员12人,经营中药最为齐全,有600多种;东门里的寿世堂,从业人员20人;南大街的恒太昌,从业人员10多人;老字号有六合堂眼药店制作多种眼药,拳头产品有“紫金锭”“清凉散”和“八宝拨云散”等。四知堂药酒店的药酒行销28个省市。天花堂膏药店的狗皮膏药,摊贩肖书丹所制的消食丸也很有名气。四知堂药酒、六合堂眼药、开药堂膏药、肖书丹消食丸被誉为汝州“四大汝药”。

1949年统计,汝州市有中医240名,中医诊所66个。1952年组建了中医联合诊所,将名医集中在一起行医。1979年,汝州市成立了中医院,从乡镇医院抽调名医组建科室齐全的现代中医院,中医发展走上了更高的台阶。在发展中,中医院并不排斥西医,而是引进了西医的先进设备和技术,辅助中医诊断治疗。汝州中医院为河南省首批县市级“二级甲等中医院”“全国示范中医院”。

1974年成立的临汝县卫生学校,当时是洛阳地区唯一一所县级卫生学校。1988年升格为汝州市卫生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06年3月更名为平顶山市中医药学校,为河南省六所中等中医药学校之一,面向全省招生。为全省农村卫生人员培训教学基地,河南科技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南阳理工学院成人教育教学站。

改革开放以后,一批以中医为特色的私营医院很快发展壮大,成为汝州中医文化传承的奇葩。

在中医药继承和发展方面,宋金庚先生作出了突出贡献。宋金庚是纸坊乡陶村人,16岁开始行医,1958年在纸坊卫生院首开中医外科。1980年收带学徒,至去世带出学生近百名。他的儿子宋兆榜、宋兆保、宋兆普和女儿宋聪慧得其真传,改革开放后三个儿子分别开设了自己的医院。宋兆普利用中医药治疗少儿脑瘫的“绝活”名响全国,他成为2017年感动中国候选人物,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2023年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宋氏中医外科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宋兆普为代表性传承人。

在中医传承方面很有建树的还有一位于英奇先生。于英奇生于中医世家,幼承家传,痴迷中医经典,16岁随祖父学习行医,特别对妇科疑难杂症有独到见解。20岁时用中药治好本村崔某不孕病症,让祖父刮目相看,也坚定自己毕生献给中医事业的决心。1973年,他被招聘到县电业局当医生。1985年他停薪留职创办了自己的医院。建院20多年他靠对中医事业的孜孜不倦地追求,攻克了男女不孕不育的许多难题,获得两项国家专利,为无数家庭带来了欢乐,被誉为“送子观音”。

于氏不孕不育专科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于英奇为代表性传承人。

汝州民间身怀绝技中医很多,或以针灸见长或以药贴治病或以偏方取胜,有的以独门技艺为生、有的背靠公立医院生存、有的在大医院开专科发挥效能……他们在以不同方式传承着中医药文化。

(作者为汝州市融媒体中心主任编辑,汝州市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出版有《风穴寺探秘》《孟诜》《汝瓷的前世今生》等书)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