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平县平畴沃野谱新曲小康路上幸福长
第25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787期:第25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09-22

镇平县平畴沃野谱新曲小康路上幸福长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胡少佳/文时君洋冯耀亭/图

高粱喜获丰收

色彩斑斓秋意浓,瓜果飘香粮满仓,一年之中开心事,喜看丰收满沃野。在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伏牛山下,赵河之畔,镇平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镇平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伏牛山南麓,属北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适宜农业生产,是一个农业大县。全县耕地面积105.2万亩,农作物常年播种面积205万亩次,粮食面积稳定在150万亩,总产量连续16年超10亿斤,其中,小麦种植面积82万亩,是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主产县、河南省产粮大县。

近年来,镇平县先后成功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省级数字乡村示范县、省级优质小麦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县拥有有效期内“三品一标”农产品29个,省市级知名农业品牌21个,打造了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等名片。

扛稳“国之大者”打造粮食收储“镇平样本”

走进镇平县想念食品产业园,8座“身高肚圆”的粮仓映入眼帘。在日产能1500吨的面粉生产车间里,工人操控智能化机器忙个不停。一粒粒精挑细选的小麦,经过20多道工序变身为数十种面粉和400多种挂面、热干面、烩面,在全国各商超都有销售,深受广大城市消费者青睐。

近年来,镇平农业从传统走向时尚、从低端市场走向高端市场、从“为胃服务”走向“为舌尖和健康服务”,还催生出大批农业新业态和新产业,为“三农”事业发展提供了“镇平样本”。

今年,镇平探索出的“政府粮投+龙头加工企业+基层合作社+金融+种植大户”的粮食收储新模式得到省市领导批示,在全省推广,为全国粮食安全稳定大局贡献了镇平智慧和力量。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镇平县坚持政府主导,成立惠农粮食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调控粮承储企业,具体承担调控粮收购、存储、出库任务,获取出入库和保管费用等固定收益。全县1100家粮食收购合作社负责做好粮食前端收购。

龙头企业引领。镇平县想念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用粮龙头企业,在调控粮收购前与惠农公司签订定向销售合同,锁定粮源,并全程参与收购、存储、销售等环节。全县1300家种粮大户与想念公司签订购销协议,解决所种植40万亩粮食的销路问题。

强化金融赋能。农商行、农发行等县内金融机构,根据政府下达的调控粮收购计划,以优惠利率向惠农公司提供收购资金贷款,支持调控粮收购。调控粮交割前,粮权属于县政府,关键时刻可以用于保供稳价。

通过统筹各方利益,确保“三效”齐增。保障农民利益,通过建立地方政府粮食收储模式,提升了政府调控粮食市场能力,粮食购销实现计划有序、规范可控。全县粮食收储规模基本满足农民卖粮需求,今年小麦收购价格1.37元/斤,每斤高于国家公布的小麦最低收购保护价0.2元,有效保障了种粮农民利益。

助力重点企业。通过挖潜国有粮食收储企业资源,让基层粮所(站)人员有活干、粮仓有粮存,每年可增加粮食库存量20万吨左右,增加粮食保管收入1200余万元,有效维护全县粮食系统大局稳定。每年为想念公司就近存储优质粮源17万吨以上,降低了采购成本,助力企业正常生产。

实现多方共赢。整合粮食产业链优质资源,坚持优产、优购、优储、优加、优销联动,将各环节优势串联起来,有效降低风险,提高粮食产业发展集约化、组织化水平,促进了政府、企业、农民、合作社、金融机构五方共赢。

特色产业旺致富道路宽

近日,在镇平县王岗乡慕营村的千亩高粱地,红缨子高粱层层叠叠,随风摇曳。三台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作业,将一株株高粱连秆带穗卷入其中,收割、摘穗、脱粒、秸秆粉碎一气呵成,一台已经满船的收割机正向装粮车倾吐着深红的高粱米。在杜庄村已经收割的田地里,打捆机正在将秸秆打捆,等待装车。田野里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味道。

种植公司负责人黄秀伟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今年种植了大约8000亩地的高粱,已经收割了4000亩地左右,亩产在800斤左右。”

杨营镇中原荷花博览园万亩荷塘也开始开挖莲藕。连日来,一池池荷塘里闪现出挖藕人忙碌的身影,藕农们正抓紧采藕、清洗、运输,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挖藕工人魏厚文说:“每个池

都有一个工人挖藕,一个池收5000斤,一天挖不出来,得几天挖。”

镇平县围绕乡村产业发展,坚持“链式发展、培育特色”,打好玉、鱼、花、面制品“四张牌”,大力发展“美丽经济”“幸福产业”,乡村产业实现从“无中生有”到“有中更优”的转变。

玉产业一枝独秀。实施“玉+”战略,拉长产业链条,成为全国最大的玉雕加工、销售集散地和玉文化研究传播中心,从业人员30余万人,年销售额300亿元,荣获“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观赏鱼游向全国。养殖水面2万亩,年产观赏鱼6亿尾,总产值10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带动就业2万余人,目前是全国规模最大的观赏鱼连片养殖和销售集散地,成为富民强县的吉祥产业。

花经济结出硕果。依托伏牛山区玉兰种质资源优势,打造豫西南最大的苗木花卉种植销售基地,种植规模5万亩,带动就业1.8万人,年产值12亿元,被认定为国家级玉兰良种基地。发展“荷花经济”,建成长江以北旱作地区规模最大的荷花种植基地,种植面积3万亩,年产值2.8亿元,带动群众增收近亿元。

面制品带动三产融合。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科技+金融+党建”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建成想念农场10.2万亩,发展小麦订单农业50万亩,年转化粮食50万吨,总产值26.4亿元。

镇平县委书记艾进德说:“我们聚焦乡村振兴,大抓‘三产’融合、‘三生’融合、示范片区建设,打造特色镇平。持续完善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以示范片区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农村改革为引爆点、突破口,加快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不断调优特色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规模化,强设施、优模式、补短板,推进农业产业向好发展,展现乡村振兴新作为。”

农旅融合美乡村入画来

走进镇平县老庄镇凉水泉村,6500亩的山林资源形成天然氧吧,镇菩路两侧绿树成荫,幸福小区红瓦白墙错落有致,特色民居干净整洁,花草点缀的房前屋后一片生机盎然……这里曾经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贫困村,经过脱贫攻坚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致富路;如今,乡村振兴又让这个小山村焕发了新活力。

近年来,凉水泉村依照“四季有花,四季有果”的发展目标,实行常绿树、高档油树和果树立体种植,常绿树以白皮松、柏树为主,高档油树以光皮梾木、毛梾、元宝枫为主,果树以石榴、巴旦木为主兼以林下种植观赏花及中草药。

同时,该村还建设以种植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种植基地,年产量达100万公斤以上,并开发双孢菇系列食品,形成一条劳动密集型双孢菇产业链,年均带动村民就业200余人。

“过去凉水泉村山头光秃秃的,我们守着一亩三分地过着紧巴日子;如今村里林果飘香、环境优美、产业兴旺,我们搬进了楼房,干起了轻巧活,月月拿工资,年底得分红,日子越过越红火。”该村村民谈起村里的变化时高兴地说。

“这个玻璃水滑道太好玩了,小汽艇从山上顺流而下,微风拂面,视野开阔,这个体验棒极了。”游客张先生兴奋地说。

当下,凉水泉村已经成为新晋景点,每逢节假日游客纷纷来到这里,体验惊险又刺激的玻璃水滑道、追求山地卡丁车带来的速度与激情、品尝地道的农家菜,玩得不亦乐乎。

“围绕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凉水泉村积极打造集生态旅游、文化康养、观光民宿等于一体的美丽乡村,现在节假日来村里旅游的游客平均每天达5000人左右,周末人流量超2000人已成常态化,村集体的收入越来越多,群众的幸福感也越来越强。”老庄镇副镇长刘建光说。

近年来,凉水泉村依托6500亩山林资源,以“生态+旅游”“农业+旅游”“文化+旅游”三位一体战略的利益联结模式发展乡村旅游,其中,北部投资1.6亿元建设怡康养老一体化项目;南部以村集体入股方式打造红岭山地运动公园项目,带动游乐园、农家乐、民宿等配套项目火热发展,2022年村集体收益超50万元。

同时,该村还筹划建设村史馆,开发红色研学游;以阴窝村为依托,打造文化书画实习游;以黑沟现有石头民房为主,开发民宿民俗游,努力打造品牌特色鲜明、社会生态和谐、具有广泛知名度和市场吸引力的现代新型村庄。

像凉水泉村这样的美丽乡村,在镇平县越来越多。该县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企业化运营”思路,以乡村垃圾整治为重点,以打造生态宜居为目标,创新建立环卫一体化处理体系。在20个乡镇配备垃圾桶2.4万个,组织环卫工2176名,村里垃圾收集清运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在示范村同步推进改厕、改水、改路、改气、改塘一体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鼓励各乡镇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研究农村特点,抓好“美丽小镇”“四美乡村”“五美庭院”创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双脚踏上振兴路,喜看乡村入画来。村道公路阡陌纵横,产业园区聚点成片,白墙青瓦的农房掩映在青山绿水中,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农民辛勤劳作,镇平县广袤的农村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锦鲤养殖

葡萄丰收

谷子喜获丰收

采挖莲藕

供港蔬菜基地采摘忙

镇平县想念食品产业园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