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曹国宏通讯员范亚康陈思远刘剑飞
镶嵌在猕猴桃地里的五里桥镇黄狮村 曹波摄
仲秋时节,沿着312国道穿行在西峡县百公里猕猴桃长廊,到处硕果累累,果园里,采摘的人们喜笑颜开,丰收的喜悦荡漾在眼角眉梢。
西峡县坚持走“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绿色发展之路,锚定建设全国领先的猕猴桃生产基地目标,坚持把猕猴桃产业作为推进乡村振兴、促进群众致富的支柱产业,走出了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近年来,西峡县先后被评为“中国名优特经济林--猕猴桃之乡”“国家猕猴桃标准化示范县”“全国优质猕猴桃生产基地县”,西峡猕猴桃先后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认证”和“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猕猴桃十大区域公用品牌”等荣誉。
独特环境孕育人间奇果
猕猴桃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诗经》有云:“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隰有苌楚,猗傩其华,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家。隰有苌楚,猗傩其实,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室。”这里的苌楚指的就是猕猴桃。秦朝时期,猕猴桃被称为珍果。到了唐代,大诗人岑参的名句“中庭井栏上,一架猕猴桃”,更让猕猴桃名满天下。而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其形如梨,其色如桃,而猕猴喜食,故有诸名。”当历史照进现实,西峡县猕猴桃就成为最鲜明的印证。
西峡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鄂豫陕三省交会地、八百里伏牛山脉腹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地处北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年均气温15.2℃,年均降水量在830毫米左右,相对湿度75%;无霜期236.2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019小时,优良的地理气候和生态环境使西峡成为猕猴桃最佳适生区之一。
西峡县植被茂盛,生态良好,境内有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寺山国家森林公园等5个自然保护地,拥有林地面积410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091万立方米,是河南第一林业大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0.35%,林地腐殖质肥沃,适宜野生猕猴桃繁殖和生长。在西峡县的荒山野岭,野生猕猴桃随处可见,或攀爬在崖壁或匍匐于地下,生机盎然,硕果累累。
野生猕猴桃在西峡已有千年的生长历史,是世界上猕猴桃资源最丰富的区域带,风味独特,品质优良,在可溶性固性物、总酸、后熟果固酸比、VC含量和口感等方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赢得了“世界猕猴桃在中国,中国猕猴桃在西峡”的美誉。20世纪70年代初,西峡率先在全国开展猕猴桃资源普查,经普查,西峡县拥有野生猕猴桃资源40万亩,分布比较集中的区域面积达15.4万亩,年可利用产量1000万公斤,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中华猕猴桃、美味猕猴桃、软枣猕猴桃的交叉分布区域,为猕猴桃新优品种选育、苗木繁育提供了丰富的野生种质资源。
人工栽培撬动规模发展
西峡县丰富的野生猕猴桃资源,引起了远在江苏南通的朱鸿云的极大兴趣,1963年7月他从南京林学院毕业后来到西峡县,从事猕猴桃产业的开发与研究。1975年,在全面调查和采集的基础上,朱鸿云开始了艰苦的栽培试验。在他的努力下,西峡选出的一批优良猕猴桃单株,得到了国家、省、地科委的大力支持,被确定为攻关项目,同年西峡成立了全国最早的猕猴桃科研机构--西峡猕猴桃研究所,开始从事猕猴桃人工繁殖研究。1980年在农业部乡镇企业局的支持下,西峡县在原陈阳乡陈阳坪村建成了规模为500亩的全国第一个山地人工栽培猕猴桃园,同时建成了全国第一个猕猴桃规模化专业苗圃,先后为全国360多个单位提供种苗。1981年朱鸿云选育的9个品种被全国猕猴桃优株选育会议确定为推广株系,其中,他主持选育的“华美2号”直到今天仍然是西峡猕猴桃的代表品种。至此,西峡猕猴桃名声大噪。朱鸿云也因此被誉为“中华猕猴桃之父”。
2000年,西峡县把猕猴桃作为全县农业特色支柱产业,成立了正科规格的猕猴桃生产办公室,在全县大力发展猕猴桃。“那时候,很多群众对猕猴桃心存疑虑,县里就下达了死任务,要求干部职工必须出资建立示范园,带动群众规模化种植,现在看来,多亏了当年的工作力度!”回想起猕猴桃发展历史,西峡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贾淑华说。就这样,西峡县建设了6600亩县级示范园、2600亩乡镇示范基地,硬生生地打造出了一个富民产业。
越来越多的群众看到了猕猴桃种植带来的效益,自觉学习猕猴桃种植技术,加入猕猴桃产业发展中。西峡县因势利导,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出台了猕猴桃种植扶持政策,从2005年开始,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鼓励群众发展猕猴桃种植。“每发展1亩猕猴桃基地,县财政给予500元资金补贴,极大地调动了猕猴桃发展积极性。”贾淑华说。自2009年起,猕猴桃基地每年以1万亩以上的规模扩展,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发展热潮。
同时,西峡县还编写了《猕猴桃种植规范》《猕猴桃规范化种植技术》等系列技术教材,组织开展猕猴桃种植技术培训,培养了一大批猕猴桃技术能手。经过40余年发展,已建成猕猴桃人工基地14.5万亩,形成了“红、黄、绿”肉果实和“早、中、晚”熟品种相互搭配的科学布局。2022年挂果面积8.5万亩,产量8万吨,产值8亿元,基地规模和产量均居全国县级前列。
产业提质赋能转化增值
按照产业化经营的思路,西峡县坚持以加工、销售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实现多渠道转化增值,推进猕猴桃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延伸,形成了集科研、生产、贮藏、加工、销售五位于一体的产业化格局。
目前,西峡县已建成保鲜库256座,贮藏量达3.8万吨;规模较大的猕猴桃生产加工企业12家,年加工猕猴桃能力达到4万吨,产品涵盖果汁、果片、果酱、果酒、罐头、果粉等8大系列30多个品种,畅销全国40多个大中型城市,出口到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在西峡县丁河镇木寨村的潮流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里,1套数字化水肥一体灌溉设备通过物联网同时管理10个区域70亩地,高效节能,精准施肥,给即将采摘的果树送去成熟前最后的营养。
“数字灌溉的操作简单,分布均匀,让水肥直达根尖。”合作社负责人张新朝介绍,数字化灌溉与传统喷灌相比,灌溉效率提升10倍以上,亩均节水超过15吨。
数字化为猕猴桃产业增添了“科技范儿”。目前,西峡县已打造27个物联网维控智能微喷灌“有机肥+水肥一体化”猕猴桃示范基地,直接应用面积8000亩,带动辐射面积35000亩。
潮流合作社是猕猴桃产业标准化生产的缩影。西峡县猕猴桃发展中心主任李勇介绍,全县猕猴桃专业合作社达到75家,入社农户达8000余户,猕猴桃产业总产值达到8亿元,综合效益达22亿元,8万多人直接参与猕猴桃产业发展,果农年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
一个月来,南阳正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一直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作为猕猴桃深加工企业,该公司发挥地处丹水镇猕猴桃种植基地优势,面向农户就近收购、直接加工,有效地填补了猕猴桃产业链空白。
“以前猕猴桃采摘后,都要拿到镇上县里去卖,现在公司直接上门收购,真省事!”在丹水镇猕猴桃种植大户曹国营的果园里,正在采摘的他高兴地说。
订单式的上门收购得益于当地对质量的严格管控。西峡县按照一二三产业同步和多产融合总要求,打造猕猴桃产业园,推进乡村产业提档升级,在品质管理上建立了完善的追溯制度,制订了基地代码规则,对示范区进行编号,贯穿于基地种植、收购、加工、贮存各个环节,实现了“源头无隐患、投入无违禁、管理无空白、出口无障碍”。
猕猴桃产业的发展,带动了西峡县包装、运输、贮藏、加工、营销、旅游等行业快速发展,成为经济效益高、生态效益好、社会效益多的致富产业。
转型升级结出致富金果
产业园的建设促进了西峡猕猴桃向规模化发展快速迈进。目前西峡县正按照“大园区+小业主”模式,针对早期基地建设标准低、配套不完善、管理粗放等问题,依托河南省农科院西峡分院、县猕猴桃发展中心、县猕猴桃研究所等技术部门,探索形成了“五改良”(改良土壤、改良砧木、改良品种、改良树形、改良模式)系统集成技术,推动老基地改造提升,新基地高标准建设,掀开了猕猴桃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猕猴桃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必须在精选优质品种上下功夫,在加强品质管理上出实招,在品牌营销上做文章,完善水利配套等基础设施,实施标准化种植、规范化管理、产业化发展。”朱鸿云说。
今年以来,西峡县以财政专项奖补、肥料政府集采、赠送优质苗木等一系列奖补政策给广大果农送去了真金白银的大礼包。同时,西峡县积极推动电商进农村、农产品出村进城等惠民工程项目,建设村镇数字平台,加快村镇物流布局,为猕猴桃销售打通网络通道。
在西峡县电商仓储物流中心的猕猴桃自动化分选线上,出库、分拣、装箱、打包,流水作业一气呵成。这是草帽兄弟、帆儿农业、五颜六色等6家生鲜电商公司自采自销本地猕猴桃,通过淘宝、抖店、拼多多等多种销售渠道,远销全国各地的发货场景。
“一天从这条生产线滚过去的猕猴桃超过60万个,我们按照果形、颜色、单果重量分成6大类,满足买家的多种需求,现在基本做到客户当日下单隔日就能吃上。”皮皮家商贸有限公司魏海峰说。
物流转起来,钱包鼓起来。据西峡县商务局局长吕文耀介绍,通过动员电商企业与猕猴桃主产乡镇建立合作关系,自9月份以来猕猴桃销售达65万单200万斤,累计销售突破1000吨,猕猴桃单品线上销售额预计突破1100万元。西峡猕猴桃借助“云端”力量,漂洋过海,享誉国内外。
除了电商销售,西峡县还将猕猴桃作为一种产业文化,将主产区之一丁河镇打造成猕猴桃小镇,建成了猕猴桃展览馆,成为集产业历史介绍、产品展示、农业科普于一体的农旅融合样板。
“我们锚定建设全国领先的猕猴桃生产基地目标,强管理、提品质,重科研、增效益,力争到2025年猕猴桃一产产值、综合效益分别达到15亿元、35亿元!”聊起产业规划,西峡县委书记马俊信心满满。
果农将摘下的猕猴桃去袋 刘剑飞摄
邮政抖音大篷车在田间直播带货 刘禾摄
猕猴桃分拣线一片忙碌 陈思远摄
乡村振兴产业园产品推介展 刘禾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