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县田畴披锦绣沃野奏欢歌
第32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787期:第32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09-22

方城县田畴披锦绣沃野奏欢歌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记者曹国宏通讯员张中坡刘文举

二郎庙镇西吴沟村美丽乡村杨佳佳摄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每年的金秋,对于庄稼人来说,既辛苦又满怀期待,他们在辛勤劳作中盼丰年,在颗粒归仓时话丰收。一年四季、春去冬来,丰收,蕴藏在点滴耕耘中、春华秋实里。

玉米棒长成了金色“胖娃娃”,药用木瓜长成了“金疙瘩”,黄金梨也不甘示弱,金黄圆润的身躯压弯了“束缚”它们的枝干……近日,走进方城县,一幅幅秋收图景映入眼帘,农用车辆满载着花生、玉米、大豆、各类林果穿梭在田间地头,也承载着农民朋友这一年中的丰收喜悦。

近年来,方城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立足特色明、产业强、设施全、人气旺、活力足的乡村振兴新定位,培新育强农业产业,提升农业质效,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建设农业强县的方城新路。

加强农业生产守牢粮食安全

方城县坚决扛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当下,方城县正朝着百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大步前行。

在该县券桥镇,今年种植的3.5万亩高标准农田玉米迎来了秋粮收割“第一镰”,黄澄澄的玉米棒将希望的田野汇聚成一片金色的海洋。为确保秋粮颗粒归仓,券桥镇党委、镇政府发动镇村两级干部,提前谋划,广泛宣传,抓住天气晴好的有利时机,组织150多台收割机对全镇玉米进行大面积收割。放眼望去,一排排收割机在田间地垄来回穿梭,呈现一派繁忙的秋收景象。

正在自家地头忙着装车运输的券桥镇闻老庄村村民徐成说:“今年种了18亩,这一块有4亩多,半个小时就能收割完,还能直接出棒子,省时省力,真是方便。”

农业强,则百姓安。打造现代化农业强县,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是当下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

走进闻老庄村,只见农家小院的房前屋后,到处堆满了刚收获的玉米,农户正在打理、晾晒,一幅丰收的晒秋图展现在记者眼前。

正忙着晾晒秋粮的村民曹文来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俺家种了27亩‘黄金粮’玉米,收成大大好于往年,玉米棒都长得籽粒饱满,一亩地最低也打1500斤。”

闻老庄村有耕地3660亩,种植玉米3200多亩。据该村党支部书记蒋程旺介绍,今年,闻老庄村积极落实良种良法,大力推广耐密植玉米品种,采用密植滴灌技术,为秋粮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今年长势不错,特别是播种的‘黄金粮’,品种不错,密植的,一亩地就是6000多株,棒子不大,但是均匀、长得好,品质也好,一亩地一千五六百斤,按照当前的收购价格,今年秋粮收入肯定比往年高。”

记者从方城县农业农村部门了解到,今年,方城县聚焦“以秋补夏”,全面实施秋粮增产夺丰收行动,秋粮播种面积117.3万亩,其中玉米种植106万亩,长势均优于往年,预计单产同比增长超过10%。

该县农机部门及早制订秋收方案,积极组织大型收割机械,做好农机补贴、机手培训、机具保养维修、减损增效培训等保障性工作,确保秋粮颗粒归仓。

强化农村综合治理助推乡村和美宜居

农村是亿万农民赖以生存的家园。随着城乡居民日子越过越好,农村百姓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升。

近年来,方城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环保攻坚“三位一体”的联片治理工作,全力打造乡村振兴先导区、全域旅游示范区、环境整治标杆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百村示范、百园创建”工程,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片区综合治理,充分改善提升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方城县按照通道美、田园美、景观美、村庄美、环境美目标,以五大振兴、A级旅游景区标准,科学整合“山水田林路、文卫社居产”等资源要素,规划建设5~10平方公里的综合片区。实施县级试点引领、乡镇协同推进,突出区域主题,集中资源打造杨集镇“旅游+畜牧养殖”、二郎庙镇“旅游+林果花卉种植”、广阳镇“工业+龙头企业”、独树镇“红色旅游+农业产业”四大县级综合片区,培育二郎庙镇西吴沟、杨集镇大河口等一批旅游乡村。

目前,全县创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3家、国家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2个,开发益姆膏、丹参茶、黄金梨等特色文旅商品20余种。同时,积极发展红色游、绿色游、历史游、村落游、民宿游、研学游、亲子游、摄影游,让“古今辉映、红绿交织、诗和远方”照进现实,形成从“景区美”到“处处美”、从“季节游”到“全时游”的全域旅游新格局。

2020年以来,方城县累计投入20亿元,支持乡村建设和各类产业项目300余个,建成乡镇综合片区15个、片区示范村107个。如今,走在方城县的乡间小道,随处都能看到静谧舒适的村庄、错落有致的房舍、干净整洁的道路、颇有韵味的文化墙,村内绿植郁郁葱葱,村外池塘碧波荡漾,纯朴的自然风光、优美的生态环境,让人流连忘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乡村大美风貌,正在方城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成为新常态。

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乡村有诗意,栖息靠发展。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农村面貌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如何让农民“口袋富”?突出本地特色、壮大乡村产业是关键。

近年来,方城县围绕乡村振兴“后半篇”文章,以提标、提质、提速、提效为主线,以涉农特色产业发展为切入点,做大做强中药材、花卉、林果、蔬菜、食用菌、烟叶、畜牧养殖等特色产业,加快打造“一乡一特”“一村一品”,持续抓好农业“十大产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工作。眼下,特色产业助农增收的生动实践正在转化为方城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

“你看这梨子,个头大,品相也好,一亩地能收四五千斤,今年肯定是个丰收年啊。”正在采摘黄金梨的博望镇白庄村种植大户张希周看着自家的梨子高兴地说。

博望镇黄金梨是农业农村部第十批农村特色产品,经过20多年的精心培育,黄金梨种植面积已达2.3万亩,遍布全镇38个行政村,年产鲜果1亿多斤。其中,前荒村3400亩耕地种植黄金梨3200亩,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如今,酥香爽口、营养丰富的黄金梨已成为博望镇的“黄金产业”,前荒村实现了“人均一亩黄金梨园、亩均收入2万元”的目标。

为了助推黄金梨走出农村,走向世界。近日,博望镇举办了“梨语博望,云端助农”暨首届黄金梨丰收采摘节。节会现场,相关企业对参展的“黄金梨王”出价竞拍,600余名“网红达人”现场直播,顺风速递、京东、牧原等公司与博望镇签订了820吨黄金梨的购销协议,一幕接着一幕的“丰收景象”轮番上演,好不热闹。

如今,黄金梨产业发展正旺,实现了由昔日的“土里刨食”向今天“土里生金”的华丽转变,这得益于博望镇立足服务做精细文章、多措并举助力产业振兴。

博望镇围绕黄金梨产业成立了由政府“包办”的博望黄金梨协会;引进项目,新建大型冷链仓储库4座,加上原有中小型保鲜库,可一次性储藏鲜果6000多吨;建成梨膏、梨糖、梨饮料生产线,为果品的深加工奠定了基础。同时,广纳电商人才,广辟“云端”市场,形成一头联通大市场、一头链动千万家的产业化生产新格局,梨农可稳坐链条等“数钱”,群众致富道路越走越宽广,黄金梨也成了百姓增收致富的“黄金果”。

产业区域化、区域特色化、特色规模化的发展模式,是方城县点亮“产业兴旺星”下的先手棋。

在享有“中国木瓜名镇”美誉的柳河镇,万亩木瓜种植基地里,一个个青中泛黄的木瓜挂满枝头,清香四溢。村民们正在山坡岗地忙着采摘、运送、销售,一幅林果丰收的可喜画卷成为秋季最亮的风景。

“我种了100多亩木瓜,一棵树能摘100多斤,一天采摘的鲜木瓜最高能卖1000多块钱。”谈起今年木瓜的收成,柳河镇段庄村木瓜种植大户马红增一脸喜悦。

柳河镇属于山区乡镇。近年来,柳河镇充分利用山区资源优势和特殊的气候、地理条件,通过群众自发种植、扶贫开发、龙头企业带动等多种形式,打造种植木瓜千亩以上的示范村11个,培育百亩以上专业种植户120多户,亩效益达2500多元。

为了拉长药用木瓜产业链条,实现木瓜价值“吃干榨净”,柳河镇党委、镇政府采取“龙头企业+村集体+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开发出木瓜酒、木瓜功能饮料等产品,受到消费者青睐,同时带动周边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

产业增效带动农民富裕。如今在方城县,以特色农业全产业链打造的现代农业发展区,形成了以中药材、特色林果、优质果蔬、高产花生、绿色畜牧、食用菌、薯品、蚕桑、烟叶、休闲农业为主的“10+N”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

全县发展中药材11万亩、蔬菜10万亩、黄金梨3万亩、油料作物80万亩,认定“两品一标”产品17个,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7306家、规模以上养殖场251家,创建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11个、省级畜牧业生态示范场4个,畜禽饲养总量1070万头(只),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生猪调出大县以及河南省养牛、养羊大县培育县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2022年以来,方城县特色产业辐射带动农户10万余户,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1.7万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持续彰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金黄圆润的博望黄金梨 方城县委宣传部供图

柳河镇万亩药用木瓜喜获丰收刘文举摄

券桥镇闻老庄村村民忙着晾晒玉米 卫腾飞摄

券桥镇玉米机械化收割王治国摄

赭阳街道八里岔社区新建的“民声回音广场”刘文举摄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