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大食物观保障粮食安全五治统筹四防融合贡献“银龄”力量图片新闻“西峡就像我的家乡一样温暖”全省多地迎降雨降温秋收扫尾需及时济源玉米单产创历史新高河南农大西平试验基地玉米获丰收安阳县 抢抓农时忙秋播沈丘县 “助收队”守好“丰产粮”
第01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798期:第01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10-17

“西峡就像我的家乡一样温暖”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7月24日,本报头版头题刊发的通讯《八千闽商“闯”西峡》,报道了以陈秀辉、陈惠娟、陆立强等为主的福建籍客商,多年来扎根西峡发展香菇产业的创业历程,在西峡县党员干部和企业家中引起强烈反响。

南阳市委书记朱是西表示,八千闽商扎根西峡30多年,是西峡县历届县委、县政府一任接着一任抓,一届接着一届干,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结果,也再一次证明了优化营商环境不是朝夕之功,需要坚持不懈,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本报记者曹国宏通讯员封德刘剑飞

“双节”过后,西峡县丁河镇秧地村又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的时节,作为西峡县香菇种植“第一村”,这里家家户户都在为香菇种植做准备。

秧地村是西峡县香菇种植起步最早、规模最大的村,直到今天依然是全县香菇主产区。10月14日,提起福建人对当地香菇种植的帮助,秧地村党支部书记马连甫打开了话匣子:“我们这里香菇种植能坚持下来,能发展得这样好,福建人功不可没。”

马连甫介绍说,20世纪90年代,西峡县进行香菇产业结构调整,由椴木香菇改为袋料香菇种植,由于技术和设备落后,种出来的香菇质量跟不上,卖不上价钱,很多菇农对香菇种植失去信心。当时,在丁河镇收购香菇的福建客商陈秀辉等从福建带来了技术员和烘干设备,并指导当地菇农掌握了烘干技术,培养了一大批香菇烘干技术能手,从那以后,秧地村的香菇一直都是市场的宠儿。

“现在,在我们这里创业的福建人还有很多,只要他们有需要,我们随叫随到,随时为他们解决问题,提供帮助。”马连甫说。

有着30多年香菇种植经历的袁文献,当年就是从陈秀辉身上学到的香菇烘干技术,如今他早已成了有名的香菇生产能手,作为西峡营商环境的见证者,他深有感触地说,西峡人待人真诚、诚实守信,与福建人亲如一家,很多当地的种植大户与福建客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甚至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

“《八千闽商‘闯’西峡》这篇报道我连续看了两遍,印象很深,也深受启发,我们将大力弘扬新时代西峡精神,继承和发扬这种重商亲商的优良传统,让营商环境成为西峡的金招牌、金名片。”虽然时间过去了两个多月,但是西峡县优化营商环境办公室主任贾志鹏仍然对报道记忆犹新。

位于西峡县阳城镇的西峡县佰城安食品有限公司,一派忙碌的生产场面,这家由西峡县福建商会秘书长陈惠娟创办的企业已经成为全镇营商环境的最好印证。“我在西峡生活了20多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尊重和关爱,这里就像我的家乡一样,让我倍感温暖。”已是西峡县政协委员的陈惠娟说,今年公司与西峡县福建商会计划联合投资3亿元,在阳城创办闽商产业园,建设集银耳种植和食用菌多菌类深加工、观光旅游、技术研发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基地,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在这里能够发展得这样好,离不开西峡良好的营商环境,我将继续团结和带领全体闽商,心怀感恩,扎根西峡,发挥作用,带动更多群众就业,为西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力量。”西峡县政协委员、西峡县福建商会会长周荣义说。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做足做好优化营商环境文章,坚定不移地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举措,着力打造‘四最’营商环境,持续为外地客商发展创造条件,吸引更多外地客商到西峡投资兴业、创业发展,高质量推进民富县强幸福西峡建设。”西峡县委书记马俊说。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